政府信息公开

丹江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

索引号
011433020/2021-52665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文日期
2021年01月13日 15:57:02
发布机构
市住建局
文号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地区。全市下辖12个镇、4个城区办事处、3个林业开发管理区、1个经济开发管理处和1个旅游经济特区,共201个行政村,市域面积312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46.06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6589万人,乡村人口20.4075万人,城镇化率55.7%。城市规划区面积178平方公里,2020年底建成区面积29.17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0.17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114.45公里,比上一个五年增加5.45公里,城区有排污管网158.8公里,雨水管网67.2公里。2020年全年自来水厂供水总量达1900万立方米,供应液化石油气3350吨,供应天然气5100万立方米。年末绿地面积1079.85万平方米,比上一个五年增加41.61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2平方米,增加5.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提高0.39个百分点。绿地率37.02%,比上一个五年提高0.5%。完成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以上。建成10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总中转能力210/日。对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能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新配建城镇污水管网90公里,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连续5年保持安全生产零死亡,未发生重大生产安生事故。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

一、丹江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三五工作成效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开展沙沟河治理,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沙沟河生态修复工程。

工程于2016年规划设计,2017年开工建设,2019年基本完工。利用棚改政策拆迁安置沿线棚户区1100户,累计铺设污水主干管9.77公里,铺设污水支管网、雨水管道10.2公里,清理河道淤泥近3.05万方。沿线区域雨污分流工作已全部完成。两岸线5公里范围交通体系全线贯通,并实现有效与城市主干道连接。建成24个游园广场,配套绿地、湿地、标准停车位、社区服务中心、公厕、桥梁等。

2.左右岸雨污分流工程。按照《城区污水专项规划》,分步实施了右岸水都大道污水管网工程、陈家港码头及汽车综合物流园排水及泵站工程、苏家沟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思源实验学校污水管网建设、羊山路雨污水分流工程、幸福路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新港双泉山及东环路工业新区污水、羊山路污水主渠疏通、沿江污水干管疏通、渡口路排洪沟建设、右岸沙石公园北侧污水管网及泵站建设、大坝一路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累计铺设污水干管21.4公里,铺设污水支管网、雨水管道12公里、建设提升泵站2座,疏通排水渠、涵3.84公里。

314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总投资2.32亿元。对其中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能改造,新增处理能力1.4万吨/日,总处理规模达到10.97万吨/日。新配建城镇污水管网90公里,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出水水质由原来的一级B出水标准提升至一级A以上,有效防止了汉江流域丹江口市域水质污染。

(二)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打通金岗山隧道、建设右岸水厂、疏通两岸路网,建设海绵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

1.金岗山隧道。工程于20157月开工建设至20176月底试通车,金岗山隧道及接线工程连接东环路作为左岸老城中心区连接东环路的一条重要接线工程,也是一条线路最短、方便快捷的连接通道。工程全长2.288公里,西起于均州一路与环城路交叉口,穿越金岗山隧道及接线工程延伸接东环路,道路红线宽度22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双向4车道),人行道两侧各3.5米;穿金岗山隧道采用左右分离式双隧道,左幅隧道长630米,右幅隧道长575米。

2.新建改建两岸路网。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城区道路建设,新建了右岸天柱路、郑州路、槐荫路南段、天津路东段、疾控中心道路,左岸迎宾路、新港管理处拆迁安置点道路等7条道路,新建市政道路2.55公里;对城区红花路、丹二路、金家湾工业园路、苏家沟路等4条道路和跃进门二处铁路道口进行了改造,改造道路长度3.8公里,改造面积3.87万平方米。

3.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对三官殿办事处下街、龙胥路、水泥厂进厂路、郑家沟路、颐园巷、丹五巷、幸福路、望江路、医院旁便民路等9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整治,总长度2.3公里,总投资552.36万元;对城区63个建成年代长、无人管理、污水横流、路面破损严重、环境脏乱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进行提标改造,总投资4198.33万元。

4.城市路灯和亮化工程。

安装远程智能控制设备175台,实现路灯远程智能化监控。主次干道装灯率达到100%,背街小巷安装路灯850盏,750个老旧小区安装LED路灯2450盏,实现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亮化全覆盖。积极推广绿色照明节能减排工作,城区70%路灯使用新型节能光源。  

5.改造丹江电影院。经过扩建和加高,影院总建筑面积增加到1816平方米,座位总数增加到862个。同时还增加了消防喷淋设施、中央空调设备、舞台灯光音响、LED电子屏、投影机、电影放映机等设备,满足召开大型会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三项主要功能。

(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突出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建设公园、游园、湿地,实施城区义务植树,道路增绿,天窗补绿,绿化水平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1.建成西城山公园。立足自然、生态、绿色的总体思路,对西城山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建成消防通道2000多米,消防池5座,山体游步道8000多米,生态停车场一座。建成大型北门花海广场58亩,种植桂花、海棠、玉兰、石榴等观花植物,形成了山、水、潭、栈道、游路一体的自然景观,并对外开放。

2.改造金岗山公园。分两期对公园进行提档升级。一期建设节点景观5个,改造主干游路、管理用房,增设桌椅,安装监控系统。二期改造刷黑金岗山公园现有主游路2500米,改造供水及污水管网系统,增设安防监控系统,增加文化景观元素,设置导引指标识标牌。

3.续建沧浪洲湿地公园。建设760米沿江污水管网及栈道一体化景观工程。建成生态停车场1处,新增停车位300个。增加健康元素,刷黑8公里绿道和健康步道,购置观光自行车100辆,建设2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体育雕塑18组,趣味沙滩游乐场19750㎡。建成游客服务中心1处、餐厅1处,便利店5处,书屋1处,公厕2处。增绿补绿20万平方米,植各类树木22万株。沧浪洲湿地公园已成为公众浏览、观赏、休憩、健身、全民旅游、学生研学的理想场所,年接待客流量达50万余人次。

4.延伸一江两岸景观带。把左岸沿江景观带向下游汉江大桥延伸,采取逐段连接的方式,建成水之廉广场、沙沟河口游园、下游河堤游园等,使沿岸步道全线贯通,形成了丹江大坝左岸到汉江大桥的5公里景观带。

5.新建一批游园广场。建成桃花苑、王大沟游园、苏家沟游园、红花路游园、双泉山游园、景怡园、麻纺厂游园、生产北路游园、康乐园、丹桂园、七秀园、水之廉广场等12个游园广场,新增游园面积20.1万平方米。

(四)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

1.实施棚户区改造。

采取货币化安置与实物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区及11个乡镇实施棚户区改造11298户,改造面积459915.77平方米。

2.公租房建设和分配。

通过政府投资新建、收购等方式建设公租房(含廉租房)3097套,其中:城区2667套,乡镇430套。截至2019年底城区公租房配租率达92%

3.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碧桂园、观澜港湾等16个房地产项目累计开发商品住宅147.5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1.855亿元。

(五)建筑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壮大。

1.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进行企业升级、增项。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我市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从40家曾至77家,其中施工总承包新增26家,专业承包及劳务企业新增11家;从企业资质等级来看,施工总承包二级企业从5家增至11家;从专业划分来看,新增了矿山工程、机电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隧道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防水防腐保温工程等多项资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0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46%,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建筑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探索建立常态化市场巡查机制,重点抓好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违法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有力维护了我市建筑市场秩序,促进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3.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特别是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的主体责任。确保了十三五期间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落实率100%。巡查检查工作有序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7个项目获得十堰市武当杯优质工程,3个项目获得省楚天杯优质工程或优质结构工程奖,无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燃气和供水基础设施再上台阶。

1.燃气管网建设。2016-2020十三五期间,中燃公司在城区建设管网326公里,涵盖人口近11.61万人,用气户数33181户,供气量1亿多方。气化乡镇建设迅速增长,建成六里坪LNG气化站工程,建成习家店镇、浪河镇、丁家营镇、石鼓镇4个瓶组站。

2.供水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了右岸新城区水厂建设项目,建成3万吨/日水厂,解决右岸新城区及三官殿办事处、丹土路沿线、土关垭集镇以及牛河林区近远期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加快推进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完成了丹土一级路、土关垭高铁小镇、白果树沟工业园、东环路中关村孵化园、三里桥工业园等供水工程建设,累积安装直径63以上管道47.12千米。完成丹南小区、龙口镇、余家营、新港月亮湾等老旧管网改造18.86千米,新增用户6678户。完成户表改造2311户。完成汉江集团三供一业供水分离改造工程,改造小区居民户表17000户,改造七条城市道路供水主管道5494米。

(七)村镇建设。

改造农村危房4989户,补助资金6755万元。完成38座乡镇集镇公厕建设改造任务。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浪河镇黄龙村等5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六里坪镇狮子沟村等15个村被省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命名为宜居村庄习家店镇被列为全省擦亮小城镇试点镇。先后多方筹措资金2.039亿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

(八)十三五重点项目完成情况清单。共计完成8大类106个项目,40.9亿元。(见附件2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新一轮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战略,从空间布局、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优化等多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战略加持。丹江口市地处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中部地区东承西接重要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获得新机遇。“引江补汉”工程启动,为我市发展再加后劲。2020年中央又出台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疫后重振的一揽子政策,帮助湖北省解决财政、融资、供应链等领域存在的实际困难,从各个方面对湖北进行倾斜支持。湖北省也出台了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政策。丹江口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用好用足政策,为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地位,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使命更大、责任更重。随着生态保护制度与产权制度的相互补充和完善,丹江口市在山水资源禀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破除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以生态大保护促进经济大发展是必由之路。京鄂对口协作持续深入开展,将为丹江口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提供新的重要支持。

三是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思路。作为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汉十高铁开通,丹江口市进入高铁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增加,有效推动丹江口市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再添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支撑。

四是十堰市提出一心两翼三高地战略布局,推动十堰市域产业布局,丹江口市作为中国水都、十堰龙头,在十堰各县市区中工业基础、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在产业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上更具优势,将迎来政策汇聚和利好因素叠加,在十堰市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丹江口市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的起点上奋斗出新的作为。

(二)主要挑战。

1.要突破环境保护刚性制约,实现高质量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我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护好一库清水保永续北送是我市最大的政治责任。作为调水源头的主体功能区和限制开发区,同时又是老老少边穷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矛盾突出,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的责任重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需要大智慧、大策略。

2.要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市政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打造精品亮点意识欠缺。我市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有中国水都水电城等名号,而这些城市精神和特征在城市建设中却未能很好地印证和展现。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色调单一、造型古板、名称浅薄。市政设施规划者和建设者缺少打造城市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意识。同时,城市管理力量有待加强。城市管理专业队伍不足,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已难以适应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三是要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区表现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建设长期重视地上而轻视地下,造成管网淤堵,排水不畅。农村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村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有较多欠账,本级财力有限,制约项目建设,需要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发展承载能力,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繁重。总体而言,十四五是我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旅游品牌化、社会管理科学化进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的多重机遇叠加期,既要正视困难和矛盾,又要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寻求突破口,创造新奇迹,推动我市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发展新跨越。

三、住房城乡建设“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围绕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十堰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十堰市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生态立市,加强污染防治,实现绿色发展,以更高的目标要求、更强的担当意识、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坚定的斗争精神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

(二)战略定位。

1.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

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和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等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增长极、丹江口库区经济发展中心、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示范区,进一步提高丹江口市在十堰市、湖北省的战略地位。
     2
三阳腹地中等规模的重要区域性枢纽城市。
  
实施中心城区东扩西进,扩大城市载体。以右岸三官殿办事处全域(含水都工业园)、土关垭全域、东环工业园片区为范围,建设“均州新区”。加快中心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毗邻的淅川县、老河口市、谷城县等地区的协同发展,打通断头路,增强辐射力,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推进与十堰经济开发区、茅箭区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商共建共融共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发展战略,形成中心带动、两副辐射、多极支撑、协同发展的局面,将丹江口市建设成三阳腹地中等规模的重要区域性枢纽城市。

(三)空间布局。

推进一主两副三带新型城镇化格局。

1一主大力建设丹江口市中心城区和均州新区,实施东扩西进,东部向丹赵路东环路发展,西部向三官殿安乐河土关垭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城市空间,增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设施。

2两副:助推六里坪镇、习家店镇成为市域副中心,新的增长极。

3三带沿汉十公路、襄渝铁路的一级城镇发展带,沿丹郧公路的二级城镇发展带,环丹江口水库旅游康养经济发展带。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基本建立起两岸市政道路交通网络,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进雨污分流和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大城市供水、燃气等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将我市建设成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的生态宜居城市。

1.城市基本面貌: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高承载能力,建设用地达到37.7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2.5%,达到全省同期城镇化预期平均水平。

2.城市基础设施:新增城市道路6.7km,人均道路面积17.68平米,城市道路完好率95%;修建城市地下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供水管网管廊,完善配套城区雨水管渠­33km,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33.5km

3.大力开展城市更新工程。建设海绵城市5平方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0个,加快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智慧小区5个,新增智慧停车场5个。

4.园林绿化:深化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绿地率达3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实现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完善城市应急避险公园的建设,加大城市园林植物适宜种类的引种与培育的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管控水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建筑市场:建筑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工程质量安全保持十堰市先进水平,力争全省先进水平,楚天杯武当杯优质工程数量较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增长,基本消灭住宅常见质量问题,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率达100%,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达100%全面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项目基本实现建筑节能65%的目标,绿色建筑比率达100%,装配式建筑比率达30%,项目使用预拌砂浆达50%以上。

6.城镇供排水:新增城区供水管网51公里,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9%,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管网压力合格率达98%,日供水能力9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95%。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二次供水规范化。

7.城镇燃气:建设乡镇LNG气化站1个,乡镇LNG瓶组站8个,高压管线45公里,中压管线近122公里,大力推广暖居工程建设,计划建设5座热源站,覆盖居民3.5万户。乡镇燃气全覆盖,年度燃气销售量达到890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96%

8.房产管理:新增商品房供应400040万平方米,新增规范化物业小区3个,覆盖4000户居民。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新建住房成套率达到100%

9.乡镇建设:落实《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重点镇3个,擦亮小城镇”11个,完成120个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传统村落3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0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

10.城市照明:新增路灯1500盏,亮灯率达99%,实现城区路灯全覆盖。加快智慧路灯建设,实现五遥功能,完成城区高耗能光源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一江两岸景观亮化工程建设,体现滨江城市特色。

四、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城乡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三阳腹地中等规模的重要区域性枢纽城市,着力补齐住房保障、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环境改善、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切实增强城市建设的惠民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致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部署要求,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破难题、补短板、提品质的要求,强力整治城市病,加快补齐中心城区建设管理短板,充分发掘我市移民城市、调水城市、水电城市、道教文化特色,建设海绵城市、无障碍城市,改造老旧小区,消灭黑臭水体,实施园林绿化,优化提升城区功能,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2不断提升镇容村貌。指导乡镇全面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整治城市环境,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管理水平,培育特色小镇,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保障农村住房安全,有序推进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打造特色民居。

3.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实现五有工作目标;乡镇生活污水管网普及率大于90%,收集率大于80%,形成设施完善、管网配套、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分类模式,提升治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

4加强村镇文化传承。开展一镇一品、一村一景建设。注重乡土味道,体现乡土风情,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挖掘和保护。

(二)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1.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囤地、捂盘惜售、虚假广告等行为和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哄抬房价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及时纠正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

2.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严格执行《丹江口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暂行办法》,落实预售资金监管机制,规范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行为。建立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全面推进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房地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不良行为记录办法,实行与企业资质管理挂钩,充分发挥行业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的双重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3.深化房地产中介行业管理。十四五期间,存量房的交易将逐步上升,存量房市场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推进存量房市场健康发展。

4.推进商品房项目管理。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制度,及时掌握房地产项目开发进展情况。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加强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大力支持建筑业发展。

1行业引导促建筑业发展壮大。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结合省、十堰市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2—3家建筑企业做好重点帮扶工作,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进行企业升级、增项,积极培育新型队伍,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以龙头企业带动建筑业加快发展

2.以治理整顿促市场环境优化。

完善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立常态化市场巡查机制,重点抓好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等违反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充分利用巡查检查、建筑市场执法等形式,严厉查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恶意拖欠等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行为,规范各方主体行为。

3.以规范监管带动质量安全。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检测行业监管,充分发挥检测对工程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进程,强化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程质量安全要保持十堰市先进水平,力争全省先进水平。

4.以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减排管理体制,贯彻落实新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湖北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引导建材行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

(四)十四五城乡建设项目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重点城市建设项目53个,总投资约148.6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民生服务项目9个,引江济汉项目3个,人防工程项目2个,生态环境项目18个,房产项目5个,智慧城市项目5个。(见附件3

五、本领域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拉动规划。

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城乡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秉承强烈的机遇、竞争和发展意识,站在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丹江口市的优劣势,明确中国水都的战略定位,将发展目标和建设定位保持一致,致力转方式、调结构、保水质,大力增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观念,形成农业发展是基础、工业经济是核心、城乡建设是依托的三大重点工作格局。

2.政策驱动落实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助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加强城镇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乡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把城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城镇建设、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富裕农民进城镇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围绕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等引导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镇落户和发展提供生存条件,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3.多方筹资助力规划。

一是政策渠道。抓住国家和省提升县域经济活力、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逆周期调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稳增长举措等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银行融资力度,大力争取商业银行贷款。二是引资渠道。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经营城市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制定并落实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吸纳境内外资金对城建项目的投入。三是经营城市(镇)渠道。坚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充分利用城市各方面的资源筹集城建资金,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追缴并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筹资的同时,从严监管城建领域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安全。

4.规范管理保障规划。

采取多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并联审批、联合验收、联合审图等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落实一网通办,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时效。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构建统一开放建筑市场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市场开放,深入推进服务提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化依法行政,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化解信访矛盾,防控重大风险,打造阳光住建,为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提供保障。

六、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展望

二〇三五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次迈上新的大台阶,县域经济也将得到极大地发展,我市也将在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十堰市一心两翼三高地发展布局中获得长足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再上新的台阶。

(一)市政设施大飞跃。

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优化发展中心城区,实施城区北进南拓,西优东联空间战略,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土关垭、凉水河共享中心城区公共服务。

全面形成一江两岸双组团城区。左岸中心城区不断建设完善,交通体系优化,道路网络通达,海绵城市理念深入城市建设过程,地下管廊逐步规范,雨污分流得到细化,污水处理率实现100%。右岸城区基础设施完备,道路、商场、车站建成,金融、文化、商业繁荣,旅游展现出新的活力。水都大桥加宽改造完成,在主题公园上方沿“S”形匝道与均州一路、金岗山隧道联结,形成穿城快速通道,两岸交通瓶颈打通。西城山隧道打通。坝下再新增一座跨汉江大桥。城区新增道路长度约50公里。旧道路实施提标升级改造。新增绿色智能停车场19处,增加停车位5000个,配套建设综合服务、充电桩等设施。新建综合管廊30公里。

周边县市凝聚力增强。老丹一级路、丹谷一级路建成,红河谷规划区发展再添新动力,丹江城区与老河口、谷城、邓州联系更加紧密。

(二)园林绿化大提档。

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大力建设公园城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修编《丹江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适应新时代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从过去在城市中建公园转变成在公园中建城市,到2035年我市要建设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做到绿意空间全面共享,绿色文化助力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地率达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实现智慧园林丹江口市城乡全覆盖。

(三)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巩固供给侧改革取得的良好成果,控制新建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科学制定土地供给计划,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开发节奏,精准调控全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在合理区间。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不断强化,保障性住房小区纳入属地管理服务范围,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升。继续推进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数据真实。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小区环境更优美,居民生活更便利,市民满意率大提升。到2035年实现专业物业服务和业主自治管理全覆盖。

(四)供水供气加速拓展。

建成两至三座现代化水厂,保持供水能力适度超前,形成现代化供水体系和现代化智慧水务平台。打破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水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建设节水型城市。持续巩固发展天然气,全面拓展乡镇市场,实现乡镇燃气全覆盖。城市暖居工程全面实施。形成城市燃气、车船燃气、分布式能源、增值服务、天然气贸易、暖居工程建设等板块均衡发展,实施天然气价值链拓展

(五)新型城镇化初具活力。

2035年,我市镇化率能够达到72%左右。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小城镇服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深入改善。良好民风民俗文化、传统村落得到保护,乡村旅游度假区形成规模。

(六)建筑业更加强劲。

2035年,我市建筑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左右。2—3优势骨干企业形成龙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40%以上,新建装配式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100%。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达到规模化应用。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基本消灭住宅常见质量问题,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100%。建筑市场运行顺畅,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可以预见,2035年,我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国水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丹江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