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履职尽责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审计委员会及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持续推进政策跟踪审计,促进政策措施落地落实。重点关注全市新增财政资金及“十大工程”等项目政策执行和项目推进情况,推动补齐工作短板、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协同传导机制,促进政策落实到位、发挥实效。
(二)加强财政资金审计,促进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同时关注财政出借资金、预算执行率、支出结构优化、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盘活、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情况,提高预算管理绩效,防范债务风险。
(三)强化专项资金审计,促进专项资金健康有效运行。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扶贫、乡村振兴审计战略实施等资金和项目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促使各项专项资金规范管理、有效运行,最大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深化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促进权力运行不断规范。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为市委、市政府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决策服务。
(五)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推进政府投资审计项目转型升级,从单一造价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型,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规范管理、降低建设成本、提升资金效益,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加强全面管控,提升审计质量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环节控制为核心、以效能建设为重点,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改进完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提升审计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审计项目限时办结制、审计复核审理制度、业务会议制度、巡察回访制度、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审计质量分级管控责任制等,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范审计业务程序,缩短审计项目周期,做实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大力提升审计质量。确保每个审计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着力打造审计精品。
(二)以环节控制为核心,实现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围绕审计项目实施全程,全面加强审计计划、方案编制、现场实施、复核审理、审计业务会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落实审计质量分级管控责任,确保审计程序合法、事实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当、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审计质量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全员抓质量、全过程控制质量、全力打造“审计精品”的良好局面。
(三)以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抓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审计目的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问题整改。一方面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意识,健全完善整改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清单制度、销号制度、回访制度等,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强与纪检监察、人大监督的联动协同,抓好审计结果运用,把审计成果作为有关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推动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三、对标精准施策,加大审计融合力度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和省审计厅审计工作融合发展的要求,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审计资源、技术、成果运用等方面统筹,推进各层面人、财、物、事等要素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审计质效。
(一)重统筹,盘活审计资源。打破专业、科室界限,外部购买社会服务,充分利用内审力量和内审成果,构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审计工作格局,合理配置最优审计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整合、审计业务互补、技术方法优势交流、审计成果互补“四位一体”的审计工作模式。
(二)重谋划,科学安排项目。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科学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全覆盖审计规划。在年初制定全年审计计划时,将审计署、省厅、市局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统筹安排,增强审计工作协同性和导向性。
(三)重设计,改进组织方式。通过“一盘棋”战略,积极推进项目融合,依托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实施融合式、嵌入式审计模式,灵活运用“一拖N”,开展“大兵团”作战,发挥“1+1>2”的整合效应,确保“一审多项”“一审多果”。
(四)重技术,强化数据引擎。紧紧围绕“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开展好数据归集、整理、分析工作,提升审计的实效性和精准性。让审计人员“路上跑”变为审计数据“线上跑”,变“现场找线索”为“带线索到现场”,为精准审计提供数据引擎。
(五)重绩效,注重成果转化。坚持审计成果导向,建立和完善审计情况专报制度,加强各领域审计成果的综合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建立健全市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纪委追责、审计督办的整改问责机制,督促审计落实整改,推动相关政策的“废改立”。
四、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审计创新一方面是审计自身在思想观念、技术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是审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支持、促进和推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探索与创新举措。
(一)持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数据归集制度化,实现对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加快信息化专业人员培养,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培养3-5名计算机中级人员。推进审计分析前置化,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ARGGIS地理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全面开展大数据审计。探索审计方法科学化,构建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的审计方法,发挥大数据支撑精准审计和宏观分析作用,切实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为审计监督全覆盖夯实基础。
(二)积极探索综合绩效审计。随着被审计单位越来越规范,发现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要不断加快审计科学转型步伐,将绩效审计作为转型的主抓手和突破口。综合运用科学分析手段,以政策依据为源头,以体制机制为纽带,以管理效能为节点,以资金效益为切入点,以工作的效果为落脚点,对照绩效指标,重点关注政策效用、体制效率、管理效能、资金效益、工作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审计作用。
(三)加快政府投资审计的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政府投资审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按照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十堰市审计局的相关要求,积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发展,做好“四转一标”工作,即:转角色,由结算审计转向监督审计;转范围,从单一造价审计转向全过程审计;转目标,由单纯节约资金转向制度建设;转程序,由“一审”向“复审”转变;建标准,创建投资审计价格信息参考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规避审计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和廉政风险,确保投资审计行稳致远。
(四)贯彻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和省委关于“建立健全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精神的政治站位和具体举措。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机制、规范的程序和要求,包容审慎地评价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破解基层工作中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求稳怕乱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审计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突出政治属性,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把准政治方向,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拓展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方法和路径,有力促进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融入审计工作中,做到党指向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审计工作始终。
(二)突出正风肃纪,着力加强作风纪律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抓早抓小,始终把纪律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抓不放。加强经常性教育不间断,保持思想警惕,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坚持问题导向,定期检查纪律作风建设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抓好制度落实,确保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不松懈、不走样。对纪律作风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坚持从严惩戒,坚持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片,努力构建审计机关良好政治生态。
(三)突出胜任能力,着力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从学历、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准入“门槛”。加大人员招考力度,尽快将空编补充到位,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建立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采取外引内练、轮岗交流、挂职锻炼、脱产培训等多渠道、多途径锻炼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逐步培养一支复合型和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