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属湖北省直辖,十堰市代管。位于中国中南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襄阳、十堰、南阳"小三角"的中央,介于东经110°47′53"~110°34′47",北纬32°14′10"~32°58′10"。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下辖20个镇(办、处、区),总人口46.3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坝区,担负着“一江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
近年来,丹江口市水利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系统水利职工的共同奋斗下,全市水利事业围绕“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农田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管理服务能力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进治水兴水新跨越,取得了长足发展,切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我市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滨江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行业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关键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后重振之大战局、全国争先之大格局,湖北省大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面临不少压力和振挑战,也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中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为丹江口市水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要看到,丹江口市一方面承担了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仍肩负着带领全市人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奋进的艰巨任务,与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相比,丹江口市水安全保障仍存在突出短板和弱项。“十四五”期间是丹江口市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发展、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0年5月,受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委托,丹江口市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勘测设计院承担了《丹江口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接受委托后,我院迅速成立了丹江口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组,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结合近年完成的丹江口市水利现代化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系规划等规划和研究成果,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评估丹江口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十四五”水安全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提出了今后5年丹江口市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谋划了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布局、初步设置测算了“十四五”发展目标指标,梳理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形成了《丹江口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目 录
前 言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气象概况
1.4 河流水系
1.5 水资源概况
1.6 水力资源
2 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2.1 “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2.2 水安全现状
2.3 面临形势与挑战
3 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原则
3.3 发展目标
3.4 总体布局
4 补强短板,构建安全高效的水网体系
4.1 推进“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健全防洪减灾体系
4.2 依托“一江两区百库塘”,完善供水保障格局
4.3 围绕“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4.4 完善“智慧水利建设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
5 强化监管,提高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5.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河长制”为抓手着力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新机制
5.2 坚持节水优先,建设节水型社会
5.3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
5.4 洪水管理制度
5.5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5.6 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6 改革创新,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
6.1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2 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
6.3 供水价格改革
6.4 水利投资体制改革
6.5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7 保障措施
7.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7.2 积极扩展渠道,加大水利投入
7.3 健全法规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7.4 注重培养人才,建立创新体系
7.5 注重实施效果,建立考评机制
7.6 完善相关规划,强化建设管理
1 区域概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十堰市东部、汉江中上游。东与老河口市交界,南与房县接壤,东南与谷城县相连,西与十堰市城区、西北与郧县相接,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为邻。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0°47′53"~110°34′47",北纬32°14′10"~32°58′10"。东西最大横距7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版图总面积3121平方千米。市区距省会武汉市480千米,距十堰市区110千米。全市地形呈南北高,中间低,略向东倾。平均高度海拔400米,最高点为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有“一柱擎天”之誉;最低点在丹江口大坝下游潘家岩,海拔87米。整个地形西南最高,呈扇形向北一东北逐渐低下。汉水自西北向东南将全境划成两个自然板块,俗称“江南”“江北”。丹江口市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坝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丹江口水库水质清澈,常年保持在地标II以上水质。丹江口市行政区划范围见附图1。
丹江口市地处秦岭山系武当山隆起与大横山余脉之间,地势高低悬殊,山地、河谷、丘陵地貌单元众多,多种类型均有分布,山地之中有丘陵,山丘之中有盆谷。根据各地貌单元的海拔高度、营力作用方式、分布范围,大致可将其分为三大地形地貌单元区:南部武当山中高山区、中部丘陵河谷区(丹江口水库贯穿本区)、北部大横山低山区。主要山脉有两条:一为绵亘在汉水以南的武当山。此山为秦岭山系的大巴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方圆400千米。70余座山峰,分布在官山镇、六里坪镇、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盐池河镇、浪河镇和三官殿办事处。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31座。一为汉水北部的大横山。此山属秦岭山系伏牛山脉东端的余脉。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分布在江北的习家店、蒿坪、柳河口、薛桥、凉水河等地。平均海拔500米,长60千米,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铜锣寨海拔1049.3米,主要山段有方山岭、马头山、风洞山、乌头山、江寨、天地垭、八里寨、王山、菊花山、寺山、羊山。其中,方山岭面积最大,方圆15千米,包括霸王寨、回子山和方山。最高点方山,海拔478米,长约1千米。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汇总统计,丹江口市土地总面积312916.8公顷(3129.16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2715.05公顷,占总面积的10.45%;林地面积189806.28公顷,占60.66%;园地27393.08公顷,占8.75%;城镇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0958公顷,占3.52%;交通用地3242公顷,占1.03%;水域32891.76公顷,占10.51%;草地11080.33公顷,占3.54%;其他用地4830.3公顷,占1.54%。从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林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面积的71.11%。
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市现辖4个城区办事处、12个镇、3个林业开发管理区、1个经济开发管理处和1个旅游经济特区。全市总人口46.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8万人,农业人口31.48万人。
2019年,丹江口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市经济呈现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增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4%;因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增长10%;外贸出口4680万美元,增长12%;地方公共预算收入13.03亿元,增长1.5%;旅游游客人数1880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增长26.2%;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630元、12300元,分别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11.6:51.2:37.2优化为11.5:51.2:37.3。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8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7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7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0.87万吨,比上年减少0.07万吨;油料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加0.04万吨。全年全市大牲畜存栏3.27万头,同比增长0.62%;生猪存栏25.19万头,同比增长0.48%;全年水产品产量4.83万吨,同比下降17.72%。
丹江口市为典型的山区城市,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的丹江口水库,汉水从这里跨越千山万水,送至京、津、冀、豫地区的亿万人民。也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丹江口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是驰名中外"中国水都",是全国闻名的"道教仙境"。近几年来,丹江口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围绕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十堰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省“一芯两带三区”、十堰市“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城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旅游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丹江口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丹江口是“三阳”(襄阳、郧阳、南阳)腹地重要交通节点,距武汉、西安、郑州均在400公里左右,离襄阳机场、武当山机场1小时车程。襄渝铁路、汉十高速贯穿全境,汉十高铁已建成通车,十淅高速正在建设中,丹江口的交通格局将进一步完善。丹江口市有线通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丹江口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酷热,降水量集中;冬季严寒少雨雪;春秋气候温和。大陆占57.60%。四季分配:冬长于夏,春秋相近。具有降水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的特点。年日照时数1950小时,日照率44%,每平方厘米土地全年接收104.8千卡辐射能。平均气温为15.6℃~16.0℃,年较差24.7℃。最高气温是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值41.5℃;最低气温是1月,平均气温3.1℃,极端值零下12.4℃。全市无霜期最长达277天,最短219天。海拔每升高100米,终霜期推迟2.6天,初霜期提前3.4天,无霜期缩短6天。丹江口库区无霜期254天,武当山金顶163天。年均降水量为750~900毫米,年际间降水差别甚大。武当山东坡的盐池河、浪河,经牛河跨丹江口水库到凉水河为西南——东北向多雨带,年降水量850~900毫米,官山、习家店和均县为少雨中心;多雨带轴线附近比少雨中心降雨量多120~130毫米。降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加,600米以上每升高100米降雨量增加25毫米。夏季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30%~49%;冬季仅占4%~6%;春季、秋季降水量相近,各占年降水量的26%和30%;一年中7-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46.60%。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山区,全市沟壑纵横,河流众多,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51条,20km以上河流8条。均属汉江水系,均流入丹江口水库及汉江。其主要河流有芝河(官山河)、浪河、黑洞沟河、安乐河等。丹江口市水系图见附图2。
芝河(又叫官山河,统计数据含二、三级河流信息):为汉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福泉山经马鞍山、小河口、店子河、狮子沟口至马家岗入丹江。干流全长109公里,承雨面积970km2,平均坡降5.2‰。
浪河(统计数据含二、三级河流信息):为汉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红山峙经观音岩、刘家湾、魁星楼、阴坪垭、白果树入丹江水库。干流全长98公里,承雨面积669km2,平均坡降5.6‰。
黑洞沟河:为汉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家楼经花庙沟、杨庄、马堰、龙家湾、路家营至阳坡入丹江水库。干流全长35公里,承雨面积187km2,平均坡降14.627‰。
安乐河:位于汉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黄龙沟经土关垭、龙家沟入汉江。干流全长30公里,承雨面积122km2,平均坡降7.5‰。
丹江口市水资源总量6.7605亿m3,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51条, 97座中小型水库(不含丹江口水库),总库容1.3亿m3,汉江干流从丹江口市出境水量275.33亿m3。由于丹江口市“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水资源需求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丹江口市是全国最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供水,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Ⅱ类以上饮用水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
丹江口市境内的水资源由降水产生的径流、过境客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1.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9.66亿m3,正常年份(P=50%)径流量8.45亿m3,中等干旱年份(P=75%)径流量4.99亿m3,严重干旱年份(P=95%)径流量2.45亿m3。
多年平均径流深310.6mm,低于全省均值(508.9mm),是湖北省的少水区,高于全国均值(276mm)。年径流系数0.37,低于全省平均数(0.44)。产流条件好于平原湖区,差于鄂西北秦巴山其他山区。
地表径流在地域分布上总的态势与大气降水具有一致性,即南、北两山区大于中部汉江两岸地区。武当山迎风坡的盐池河、浪河一带,径流深达400mm,是我市的最高值。汉江北岸区的产流条件最差(径流系数0.34),径流深为271.4mm,使得降水本来就少的该区。如习家店、石鼓镇一带,径流深只有245.8mm,是我市的最低值。详见下表1.1。
丹江口市分区多年平均径流量表
表1.1
区名 | 集水面积(km2) | 径流(mm) | 径流量(亿m3) | 径流系数 |
北部大横山 | 175.71 | 319.5 | 0.56 | 0.36 |
汉江北岸区 | 862.48 | 271.4 | 2.31 | 0.34 |
汉江南岸区 | 1187.17 | 303.0 | 3.60 | 0.36 |
南部武当山区 | 895.64 | 356.2 | 3.19 | 0.41 |
全市 | 3121 | 370.6 | 9.66 | 0.37 |
2.过境水资源。汉江、丹江汇入的客水,多年平均为382.5亿m3。丹江口市河流属汉江上游末端水系。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被看作是人工湖泊水系。
汉江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市中部腹地,纳全市河流后出境,进入水势平缓的中游历程。丹江位于偏东一角,由北向南在丹江口交汉江。远河位西,由南向北在远河口汇汉江,它是丹江口市和郧县的界河。位于东端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将汉江和丹江水流拦截,在市境内形成宽阔的水域,水域面积约达 347 km2,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市境内水域面积455km2,为我市生产、生活、渔业养殖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资源,尤其以汉江水系汇成的丹江口水库为丹江口市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
3.地下水资源。总量2.2亿m3。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为主,小泉点零星分散,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量的垂直补给。地下水资源模数,北部大横山区最大,汉江北岸次之,汉江以南最小。
丹江口市客水资源丰富,大量的过境客水,为丹江口市农业灌溉、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过境客水对农村饮用水来说利用难度大,成本高。由于丹江口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加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多水区与少水区的产水模数悬殊。目前,丹江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是河川径流,各乡镇地下水都有利用,但主要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地下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缺乏的乡镇。
在地表水开发方式上,运用蓄、引、提等供水工程进行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仍是用水大户,但其他部门特别是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增加较快。截止2019年底全市现有各类蓄水工程7068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4座(含龙泉寺电站),小(2)型水库81座(其中77座在册、4座不在册),塘堰6971口。全市总蓄水能力为1.446亿m3(不包括丹江口水库)。现有各类引水渠4735条,年引水量693万m3。在大力加强农业灌溉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乡镇供水及农村水源地建设。全市现有城乡一体化工程(农村地区)1处,万人工程10处,小型千人工程17处,小型千人以下集中工程(100-999)54处,分散工程12处,累计已解决33.36万人和8.990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年供水能力为5389.29万m3。
全市5km以上河流51条,20km以上河流8条,流域面积达2136km2,总长度1288km。其中江北最大的河流属丹江,径流长11km,现已成为丹江库区,已建成了装机容量为105万kW的丹江口水电站。除汉江和丹江外,市域水能资源蕴藏量6万kW,可开发量1.8万kW,已开发0.6305万kW,设计年发电量2017.01万kW·h。水电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有效的保护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丹江口市水利工作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事业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发展改革总基调,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坚持科技引领和改革创新。坚持不懈的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从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保障、农村水利发展、水生态环境修复、水治理体系建设、行业能力提升六个方面全面开展工作,全市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民生水利工程逐步夯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水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力保障。
经过多年建设治理,目前,我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5大防洪减灾体系。一是工程体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水方略,治理了浪河、芝河、黑洞沟河、安乐河等4条主要汉江支流,建成了由江南、江北等2大片区水系组成的“分区防守、分流入汉”防御体系。通过对我市97座中小型水库(其中中型2座,小型95座)进行除险加固,基本达到了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二是预案体系。省级组织编制了《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建立水库水电站工程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方案)审批和备案制度的通知》(鄂讯字【2012】22号),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编制了水库、河道、山洪灾害防御等各类防汛方案、预案,形成了科学规范、责权明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预案体系。三是责任体系。按照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要求,分类建立了水库、河道堤防、山洪灾害防御等市、镇(办、处、区)行政领导分包责任制和技术参谋、预警转移、工程巡查、应急处置等岗位责任体系。四是测报体系。建立1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46处自动雨量监测站(含10个雨量水位一体监测站)、220处预警广播、6处图像站,河道预警系统试点建设简易水位站5处,声光报警站7处,20个镇(办、处、区)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建设,全部实现山洪监测信息、预警信息传递的共享,提高了应急测报和预警能力。五是调度体系。建成了与省、市、县(市)三级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建立了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调度会商研判机制及上下游汛情通报制度,组建了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为科学有效防御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丹江口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三先三后”,科学谋划全市水资源配置新格局。丹江口市贺家沟-洞子沟-太都水库应急引水工程和习家店镇抗旱应急提水工程在2016年已顺利完工,实现通水。大力推进丹江口市断石崖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小型水库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序保证了我市重点乡镇应急备用水源能力。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证率达到98%以上,新增供水能力达到规划目标。积极推进盘道水库水资源配置工程、红石岩沟水资源配置工程、盐池河镇水厂至龙山镇管网延伸工程、习家店镇水厂至凉水河管网延伸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前期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支撑。
丹江口市供水工程体系主要由水库、塘堰、提水泵站等设施组成。全市农村供水已建成工程94处,其中:城乡一体化工程1处、万人工程10处,千人工程17处,小型工程54处,分散工程12处,总日供水规模与能力达到每小时6152方,受益人口33.36万人,主要分布于18个镇(办、处、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7%,集镇供水保证程度98%。集中供水工程82处,受益人口33.2738万人,分散供水工程12处,受益人口862人。
现已建成中型灌区5个, 1个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项目为丹江口市江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5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5万亩。实施了1个年度的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个年度的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项目县,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8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55万亩。通过小农水项目的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集中体现,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山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丹江口市积极推进重点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开展了以陈家湾、观音庙、李家湾、王家岭4个项目区,以习家店、蒿坪2个乡镇为重点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万亩。我市浪河、芝河、黑洞沟河、安乐河等主要入汉河流水质总体为地表水Ⅱ类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大力推进库(丹江口水库)-库(金岗水库)连通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望有效加强河湖连通性、流动性,增加水环境容量,使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探索情况:丹江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问题,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2014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丹江口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围绕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为目标,实行“丹江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和丹江口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评分表”为抓手,重点开展了17项工作,主要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等。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全市水资源管理红线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转型发展质效提升。
(二)河湖长制建设: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对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和治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市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行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严格履职,积极作为,广大群众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得到充分激发,全市河湖水库洁净安澜的态势正在形成,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工作方案情况。按照省和十堰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相关要求,2017年我市完成了1个市级、20个镇级和227个村级河湖长制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各级实施方案均明确水资源保护、河流岸线管护等六大任务,河湖长制范围覆盖市域内51条大小河流。二是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情况。截至目前,我市明确了市级河湖长17名、镇级河湖长96名,村级河湖长160名,河道管理员157名,设置河湖长公示牌96块。三是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情况。建立完善了市、镇两级河湖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出台全市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工作责任。四是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情况。2017年以来下发督办函、提醒函47份,经过督办、提醒,一大批涉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部整改到位。开展年度考核3次,分别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2020年1月对全市各镇(办、处、区)河湖长制工作进行了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通报。
(三)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开展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市水利工作者的共同探索努力下,丹江口市登记在册小型水利工程共13176处,已明确工程产权13176例,建立管护制度13176处,签订管护协议13176多份,发放产权证13176套,落实经费90万元,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
(四)水利设施建后管护:2014年7月我市印发了《丹江口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丹江口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丹江口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办法》,各乡镇也相继根据本地实际印发了相应的文件。改革过程中严格按方案要求推进。我市以流域或区域为中心,采取“集中管理(人、财、物)分片负责”的办法,将14个镇(办)水利站整合为5个乡镇水利中心,人员依照现有的归并,统一调配;同时我市创建了:“水厂+水利站+协会”、 “水厂+水利站”、“水利站+协会”、“联户共管”等四种管理模式,建立起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管护机制。同时将各镇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划分为五级管理体系,分别为:镇政府、农民用水者协会、流域专管员、村级管护员、各用水户。五级管理体系确立后,根据实际,确定产权归属并核发产权证,依法对水利设施产权人、管护责任等进行了明确,也让受益农户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的管理中来。
丹江口市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降雨监测为主,水位监测、图像(视频)监测为补充的监测信息站网。已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河湖长制监测系统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为防汛抗旱业务的需要提供了决策依据,但与智慧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全力推进以“三集中三到位、四减五制六公开”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集中职能人员,实现 “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水利和湖泊局窗口管理办法、行政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制发了《行政审批项目工作流程责任分解表》,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四是提高服务质量,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我局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分期分批进行了审批事项的精简、下放和承接,承接省级下放权力1项,许可事项减为9项。行政许可办理时间均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由20个工作日压缩为10个工作日。
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现有水利从业人员共225人,专业技术人员76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水利从业人员比例为34%,占比不高。水利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26人,占比12%,学历综合水平不高。
“十三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1。
近年来,丹江口市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水旱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已基本形成了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大江大河已基本形成以河道堤防挡水、大型湖库蓄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根据汉流规及其它流域规划,汉江干流需达到防御1935年同大洪水标准(相当于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干流需达到防御20-30 年一遇洪水标准。历经多年建设,汉江及主要支流堤防、防洪水库等总体上基本达标,防洪能力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重点涝区“点多线长面广”,治理任务重、历史欠账多,成为我市当前洪涝灾害防御的主战场。2017 年的秋汛,暴露出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少突出问题,尤其防洪除涝仍面临较大风险,亟需开展新一轮水利补短板工作。
大力推进以“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建设,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大幅提高。中、小型水库,引水闸坝、泵站的工程数量及供水能力均达到规定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4.8 万亩,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人口33.36多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7%以上,全市水资源供给能力和效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全市仍然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基数大、建设标准不高、建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灌区建设虽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大量耕地处于“望天收”状态,灌区建设同样道阻且长。
大力推进了基于水功能区管理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河湖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全市河湖水面萎缩趋势得到遏制,河湖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全市河湖划界工作全面推进,规模以上河湖划界基本完成。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向好,我市浪河、芝河、黑洞沟河、安乐河等主要入汉河流水质总体为地表水Ⅱ类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管,实施了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与断面最小下泄水量、流量的监督管理,河湖减脱水段明显减少,生态治理成效明显,河湖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但由于我市河湖众多,历史欠账太多,目前的水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也多集中在主要中小河湖,仍有相当多的中小河流生态空间被侵占、中小湖泊水生态功能受损、小微水体被污染,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仍然任重道远。
总之,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禀赋及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部分流域、地区的防洪排涝、供水抗旱仍然存在明显短板;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总体趋势稳中向好,但与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期盼尚存差距。
(1)中央治水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关于保障水安全的相关内容明确了新时期治水思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赋予了当前水利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的行动指南。“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空间均衡”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系统治理”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两手发力”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要求。
2020年5月19日,胡春华副总理到水利部调研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旱及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防疫和防汛抗旱两手抓,最大限度减少水旱灾害损失,确保粮食安全,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水利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时机加快推进。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发挥市场的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更多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还要用改革破解千年“治水”难题。
2019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把水利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领域,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水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改革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水利部门要坚持不懈补短板、打基础、兴水利、保命脉,为促进“三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
(2)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当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史称“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成为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强调,要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建设新一轮高潮期、水利行业监管持续攻坚期、水利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期。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导治水管水实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水利工作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不移地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落地生根。这为“十四五”水利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中央1号文件中多处提及水利相关工作,包括如期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抓紧启动和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推进工程建设。此外还特别强调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统筹布局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补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等内容。
(3)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治水矛盾也相应变化。鄂竟平部长指出,我国治水主要矛盾从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面对新老水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面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任务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挑战。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水利规划重在“补短板”,努力提高水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积极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人民群众的现实期盼
“十四五”时期是丹江口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引领“对接十堰、策应沿江、辐射周边”重要发展的机遇期。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坝区。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生态建设和转型发展压力巨大,是挑战也是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各项水利事业的发展,必将为水利创新生态文明示范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统筹谋划全市“十四五”水利发展与改革进程,科学编制 丹江口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事关丹江口市水利发展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历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建设,特别是水安全保障是中央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北方的水井”,水利工作要有“守井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加快我市水利建设与管理,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水安全生态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这也是丹江口市水利发展“十四五”期间重要任务。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防洪减灾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工程建设任务重。“十一五”以来,水利建设项目投资逐年增加,涉及面广,项目类型也由以前的单一化工程建设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工程管理与建设结合,对项目所能实现的效益标准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日益繁重。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工程新旧不一,毁损严重,管护难度大,维修点多面广难度大,上级补助资金有限,离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水利抗旱保灌能力相对低下,很多地方严重水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抗旱水源严重不足,农业“望天收”问题十分突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仍有少部分缺水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三是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重大水安全隐患。我市中小河流部分堤防存在原有设计防洪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山洪灾害防治实施进度缓慢,现有山洪沟灾害防御监测系统能力不足,防洪非工程措施急需加强。丹江口库区岸线多为土质边坡,岸坡较陡且缺乏植被覆盖等防护措施,在水库水位频繁涨落和风浪冲刷双重作用下,岸坡容易出现碎裂、崩解,崩岸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岸坡的不稳定给附近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治理压力大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要保证丹江口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丹江口水库岸线长,入库支流多,保护任务艰巨,需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守住水源红线。
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入河道等,也造成了河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山区水土流失本来就相对严重,经过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治理模式简单,从生态流域向生态经济型、清洁型流域的转化还有很大差距,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以水土流失为载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分散点源污染严重影响河库水质,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3)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涉水事务监管依然是最突出薄弱环节
水务一体化改革未能全面铺开,传统的“多龙管水”体制仍未彻底理顺,体制障碍有待化解。汉江、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河库尚未划定水域岸线保护空间,相应的管控措施还未落实,水源地水生态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市内多条河流淤积严重,白色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受制于地方财力有限,河道综合治理无法全面铺开,致使河湖长制工作无法及时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基层河湖长制办公室人员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基层信息化水平落后,制约了河湖长制工作推进。现状执法人员及装备配备不足,监管执法力度得不到保障。农业供水水价机制单一,水资源和水利工程产生的收益严重偏低,产生的收益无法维持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工程产权归属档案未建立,建管用脱节,水利工程缺乏管护,设施折损严重,致使水利工程无法长期高效运行。水利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尚未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4)制度建设和管理滞后,项目建设薄弱环节多
一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对大规模水利建设准备不足;二是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项目等民生工程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非标准的特点,在前期工作、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经验不足;三是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5)投融资渠道狭窄,水利建设资金不足
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与省财政资金扶持,省级以下财政拮据投入严重不足,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融资和群众办水利的机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单一,远不能满足水利大建设大发展需要。我市水利欠账多,虽然水利投入逐年增多,但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资金常难以足额落实到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也缺乏操作性,筹资额小,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同时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缺口仍很大,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6)行业能力尚不能适应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亟待加强
丹江口市水利行业现有信息化管理的程度不足以满足智慧水利要求,未形成采集多元、布局合理、手段互补、业务共享的智能感知信息采集综合体系。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有待加强,积累基础数据不健全,缺少大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影响综合决策能力的提升,无法满足政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要求。
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侵占河道和妨碍河道行洪的现象时有发生,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建立。水利投融资、水价、水费征收体系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水利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水利工程监测中,灌区计量设施计量率偏低,不利于农业水价改革和征收。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能力不足,管理方式粗放,高素质人才缺失,研究生以上学历基本没有;乡镇水利站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亟待加强。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主动担当“一泓清水北送”政治责任。要以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水文化宣传弘扬及涉水事务监管能力为重点,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强化依法治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安全的保障能力,努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对接治水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水利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把全市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这一目标及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让水安全保障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牢固树立全社会节水观念,把节水始终放在优先位置,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与工艺,在各领域、各地区全面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人水利和谐、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城特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强化底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理向事前防控专变,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提高水风险防范化解及综合应对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管。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加强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工程、资金、政务等方面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强监管的态势和氛围。
3.3.1 2025年水安全保障目标
到2025年,丹江口市水安全保障目标为:洪涝灾害可防可控、城乡供水安全可靠;双控行动稳步加强、河湖生态明显改善;智慧水利初见成效、改革监管取得突破。
洪涝灾害可防可控。汉江(丹江口城区段)及汉江重要支流(官山河、浪河流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干流河道得到系统治理,基本达到安全运用标准。重要支流堤防达到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堤防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人口集中区河段可适当提高标准。
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建立山洪与干旱预警防治体系。
城乡供水安全可控。多源互补供水格局逐步实现,新增供水能力5.6万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稳步加强,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以上;中型灌区建设持续推进,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双控行动稳步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力度逐步加强,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实施,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节水意识深入人心,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2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降低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以上。
河湖生态明显改善。建成全市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巩固河湖划界确权成果,河湖水域空间管控及水质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河湖生态明显改善,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7.52平方公里,小微水体整治长度不低于 35公里。
智慧水利初步建立。统筹解决水利改革发展新矛盾的智能应用基本建成。水利行业全覆盖的大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高速安全的新一代水利信息网与上级部门同步基本建成并可靠运行,水利大数据智能决策广泛应用,水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水利核心业务应用模式全面创新,水利智能监管体系全面形成,水利智慧化水平整体提升。
改革监管取得突破。强监管体制顺畅、机制灵活、能力增强。河湖长制持续深化,河湖空间管控、水域岸线管理能力逐步加强,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探索、可持续利用基本实现。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强监管责任层层压实,基层水利服务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利法规更加健全,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显著提高。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指标规划情况见附表2。
3.3.2 2035年水安全保障远景目标
远景目标:到2035年,防汛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形成较完善的防洪保护工程体系,洪水预警及指挥调度系统完善,运行高效;城乡一体化供水基本全覆盖,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库区移民基础设施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建成“一库净水北送、绿色永续发展、城水相生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防洪抗旱减灾。城区、镇(办)重要支流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重要的耕地保护区均达到防洪标准,现有水库不存在安全隐患,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水旱灾害年均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新增中小河流及乡村振兴沟道治理长度200km。
城乡供水。建成“节水优先、安全优质、智慧低碳、服务高效”的城乡供水系统,城乡一体供水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覆盖,主城区备用水源完备,新增供水能力2000万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恢复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逐步增强,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2.3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达到100%。
水生态保护修复。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基本划定,丹江口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0%以上,汉江干流及汉江支流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以上,小水电所在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达到90%以上。
库区移民安置。库区移民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明显改善。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丹江口市农村平均水平,每个乡镇建成2-3个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主导产业,村容村貌保持整洁。
涉水事务监管。初步构建全市水利一张图,覆盖丹江口市江河水系、水利工程设施体系、水利管理运行的信息化体系,水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加强,灌区干支渠取水计量率达到90%,山洪预警预报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基本建成小微水体河湖长制工作体系,丹江口水库及主要河流岸线监管率达到100%,农业水价、小型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丹江口市以汉江横贯南北,主要支流石鼓河、白石河、黑沟河、炭沟河、大柏河、安乐河、浪河、官山河官山河、官山河、泗河、 将军河、曲远河、巨家河、滔河、丹江南北汇入,共同形成了“一江九水”的水系格局。围绕“一江九水”,以及汉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丹江口市“一心两带三区”产业布局,针对区域特点和实际,按照“一屏四区十廊道”进行水安全保障布局,以加强骨干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带”:是指汉江丹江口库区及周边核心地带
该区是丹江口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主要涉及习家店、石鼓、凉水河、均县、六里坪、龙山、丁家营、浪河、土关垭、三官殿(牛河)、丹赵路等11个镇、办。区域内人口相对密集,城镇化率高,周边主要河流都汇集于此,是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沿江城镇发展较快,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区域。
针对丹江口库区的水域岸线侵占、库区消落带地质隐患较多、移民安置后续帮扶缺口较大、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十四五”应强化该区域水域空间管控,依法整治违规违法、乱占滥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加强汉江、丹江流域河岸带和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沿江、沿河、沿库区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屏障带,维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生态安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官山河、浪河、炭沟河及黑洞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河口天然湿地,通过生态屏障建设,防控上游区的水体污染,保障入库水体清澈、水质优良。实施六里坪二水厂和集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范围。加强汉江干流丹江口市城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丹江口库区消落区崩岸治理以及库区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太都、黑沟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工程隐患,开展上游环武当山、环城、环库、环山等沿汉江两岸地区山洪沟治理和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升防洪能力。围绕基础设施、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开展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
“四区”:是指城区、汉江南岸区、汉江北岸区、西北大横山区。
城区。地势较为平缓,为丹江口城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补汉工程出口位于此。城区主要河流有安乐河、沙沟河,主要涉及大坝办事处、均州办事处、三官殿办事处、丹赵路办事处和新港开发管理处等5个办事处。针对该区域城市防洪问题突出,城郊农村饮水工程较为分散、标准较低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加强河流源头区保护,开展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提升和改造,新建水资源配置工程库(丹江口水库)-库(金岗水库)连通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积极推进三官殿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增容改造城郊联村供水工程,将金岗水库作为中心城区备用水源,与现有常规水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水源转换,提高城区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冬青垭水库除险加固,结合行业能力建设,推进以老虎沟培训中心为核心的水文化建设,建设水利工程、水政执法及水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南部山区。高山峡谷区,主要河流有官山河、浪河,武当山旅游风景区、白杨坪国家森林公园、五朵峰国家森林公园等坐落于此,该区域是以丁家营镇为中心的南部发展板块,以旅游业和工业为主要产业,主要涉及土关垭镇、浪河镇(白杨坪林区)、龙山镇、盐池河镇、官山镇、六里坪镇、均县镇等7个镇。针对中小河流治理不足、山洪灾害威胁大、农村饮水工程保障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加强河流源头保护,实施官山河、浪河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完善农村基层预警预报体系,推进红石岩水库、六里坪二水厂(六里坪高铁小镇水厂)工程建设,保证区域防洪和供水安全。
汉江北岸区。地势较为平缓,主要河流有石鼓河、白石河、黑沟河、炭沟河、左绞河、大柏河,耕地分布较多,最大的灌区江北灌区位于此地,该区域处于秦楚交界地带,楚文化和秦巴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是丹江口市汉江北部农业产业发展重要板块,主要涉及凉水河镇、石鼓镇、蒿坪镇、习家店镇等4个镇。针对该区域水土流失较重、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不足、灌区老化失修标准较低、防洪存在薄弱环节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围绕推进城乡互动发展格局,实施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治理,加强大柏河流域污染防控,维护河流健康水体。以金桩堰、大柏河水库等小(1)型水库为为水源,对金桩堰、大柏河、黄莺水厂进行管网延伸工程,向东北、西南区域供水,结合蒿坪等现有水厂增容改造,推进区域一体化供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实施江北灌区及凉水河鄂北岗地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强灌区干支渠取水监测,提高灌区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施黄莺水库、风洞洼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开展石鼓河、白石河等中小河流河道治理,新建盘道水库防洪控制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结合习家店大柏河水利风景区建设,推进以金桩堰水库为核心的水文化建设,建设水利工程及水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西北大横山区。地势较高,主要河流跨境杨裕河河,主要涉及习家店镇的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针对该区域控制性工程缺乏,农村饮水工程较为分散、标准较低等突出问题,“十四五”重点加强河流源头区保护,开展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提升和改造,实施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治理,加强杨裕河流域污染防控,维护河流健康水体。
“十廊道”。是指汉江及其9条重要支流组成的“一江九水”生态廊道,其中9条重要支流包括丹江、石鼓河、白石河、黑沟河、炭沟河、大柏河、安乐河、浪河、官山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为丹江口水库提供“清、净、洁、美”的入汇水源。以水域岸线管控为重点,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汉江、丹江水生态空间管控,保障国家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以点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官山河、安乐河等河流截污控污;以保障生态流量为重点,加强浪河、大柏河等河流生态流量泄放和监控;以“清四乱”为重点,还白石河、炭沟河等河流水生态空间。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把握治水之度,补强防洪、供水、生态和信息化等突出短板,以保障经济社会防洪安全、合理用水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水流功能的有序发挥为表征、河湖水系生态空间为内涵,以库坝闸站工程为节点、蓄引提调连通工程为框架,空间上具有显著网络形态、功能上具有“四水统筹”作用的智能水网体系。
丹江口市被誉为“中国水都”,江河湖库是我市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最大的灾害隐患。我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与波平澜安的水灾害防治愿景仍有一定差距,亟需开展围绕汉江干支流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
按照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水理念,综合协调城市景观带,合理运用护岸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有序推进汉江干流丹江口水库坝下7km河道整治工程。工程投资1.05亿元。着力构建汉江丹江口段水安全屏障,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便于丹江口水库调蓄特大洪水,健全汉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汉江及主要支流治理项目详见表4.1。
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概况 表4.1 单位:亿元 | ||||||
各区(县) | 项目名称 | 项目所在地 | 建设 | 治理 | 项目 | |
性质 | 规模(km) | 总投资(亿元) |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汉江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 | 汉江干流丹江口市城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 丹江口市城区 | 新建 | 汉江干流丹江口水库坝下7km | 1.05 |
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综合整治:对全市范围内12条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及重点山洪沟治理,以及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本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
丹江口市水资源丰富,中小河流和山洪沟众多,山洪灾害时有发生,溪河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山洪灾害严重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且大部分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一般年份河流及山洪沟所引起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70%以上,普遍山洪沟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等问题。因此,推进山洪沟治理工程,对保障重要乡镇和农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十四五”期间,规划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处,分别为石鼓河流域治理工程、十堰市泗河系统治理工程(丹江口市沙沟河段)。工程投资1.18亿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详见表4.2。
中小河流治理概况 表4.2 单位:亿元 | |||||||
各区(县) | 项目所在地 | 建设性质 | 建设内容 | 总投资(亿元) | |||
丹江口市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石鼓河流域治理工程、十堰市泗河系统治理工程(丹江口市沙沟河段)) | 石鼓镇、六里坪镇 | 新建 | 治理石鼓河、白石河熊家庄河新建防洪,护岸工程、疏浚工程,治理河道长度8km | 1.18 |
2)山洪减灾治理工程
规划防治山洪灾害面积1164km2,主要对习家店镇、盐池河镇、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六里坪镇、丁家营镇、土关垭镇、蒿坪镇等7个山区进行治理,工程投资2.1亿元。山洪灾害防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清淤、疏浚,加固拦河堰,新建堤防护岸,渠道修复等。山洪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详见表4-3。
(a)堤防:对易于受到洪水侵害的低洼地区,规划修筑堤防以限制洪水泛滥,堤型以土堤及浆砌石重力式防洪堤为主。
(b)护岸:对受风浪、水流作用可能发生严重冲刷的不稳定堤岸,需要控制河势,限制河岸崩塌,规划采用抛石护脚、墙式护岸等工程措施。
(c)疏浚:部分河段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逐年抬高,不但影响行洪能力,而且严重阻碍航运事业的发展,需要对淤积河段进行清淤疏。
山洪灾害治理项目概况
表4.3 单位:亿元
各区(县) | 项目名称 | 项目所在地 | 建设 | 治理 | 项目 | |
性质 | 规模(km) | 总投资(亿元) |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左绞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习家店镇 | 新建 | 8 | 0.15 |
塘耳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习家店镇 | 新建 | 8 | 0.15 | ||
板桥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习家店镇 | 新建 | 8 | 0.15 | ||
吴家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盐池河镇 | 新建 | 8 | 0.15 | ||
七星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盐池河镇 | 新建 | 8 | 0.15 | ||
杨峪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大沟林区 | 新建 | 8 | 0.15 | ||
黄水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大沟林区 | 新建 | 8 | 0.15 | ||
狮子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六里坪镇 | 新建 | 8 | 0.15 | ||
溪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六里坪镇 | 新建 | 8 | 0.15 | ||
杨家川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六里坪镇 | 新建 | 8 | 0.15 | ||
殷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丁家营镇 | 新建 | 8 | 0.15 | ||
贺家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丁家营镇 | 新建 | 8 | 0.15 | ||
姚河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土关垭镇 | 新建 | 8 | 0.15 | ||
程家沟洪灾害防治项目 | 蒿坪镇 | 新建 | 8 | 0.15 | ||
合计 | 14个项目 | 7个乡镇 | 112 | 2.1 |
(2)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及仓库建设
加强全市防汛抢险保障能力建设,增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②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决策科学化
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使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③普及防洪知识,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突出大众化、科普化普及,提高大众的防汛、抗旱知识。依照有关法规,加强湖泊河流及防洪工程的管理,坚决清除湖泊河流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加强执法监察,一旦发现违法事件,及时认真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④完善群防体系
由于丹江口市部分乡镇的水利设施防洪标准偏低,防汛抢险在相多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已经建立的群防体系,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a)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要完善建、防、管一体化的干部责任制和水利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制。
(b)落实各类防灾队伍。巡查队伍、抢险劳力、应急抢险队伍、抢险技术队伍、防灾督察队伍以及进入紧急防汛期后需要调用的兵力等,都应该按防洪预案的要求,参加汛前检查,熟悉工程情况,熟悉抢险预案,根据不同的水位,及时到岗到位。
(c)将查险除险作为防守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危险水位以后,必须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巡查,切实做到领导干部到位、巡查队伍到位、抢险劳力到位、应急部队到位、抢险物资到位和除险技术到位,力求把所有险情消除在萌芽阶段。
⑤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工程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水库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把工程效益、工程维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实处。同时,汛期要加强水库科学调度,合理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
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是针对防洪工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防洪预案的目的,在于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为此,要视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别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
“十四五”期间,规划:1、对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站点(自动雨量站、水位站)、预警广播等山洪预警设施运行维护; 2、在官山、浪河两条小流域建设雷达及配套监测预警系统;3、对山洪易发区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预警指标复核,在重要集镇、人口密集区、安置点等地引进快速分布式流域洪水模型技术,构建二维洪水预报模型。工程涉及盐池河镇、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浪河镇、土关垭镇、丁家营镇、官山镇、六里坪镇等七个乡镇(办、区),工程投资0.85亿元。防洪减灾非工程项目详见表4.4。
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统计表
县 (市、区) | 项目名称 | 建设 性质 | 建设内容 | 投资 (亿元)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 | 改扩建 | 对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站点(自动雨量站、水位站)、预警广播等山洪预警设施运行维护 | 0.3 |
新建 | 官山、浪河两条小流域建设雷达及配套监测预警系统; | 0.3 | ||
新建 | 山洪易发区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预警指标复核,在重要集镇、人口密集区、安置点等地引进快速分布式流域洪水模型技术,构建二维洪水预报模型。 | 0.25 | ||
合计 | 0.85 |
依托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的资源优势,按照“城乡饮水一张网,自来水实现村村通”的目标和“大规模、大水源、大管网、大水厂”的建设思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为重点,坚决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用水效率、补足水源供水能力,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保障部分干旱死角地区用水需求;开展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保障丹江口市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安全。
(1)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关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事。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丹江口市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灌溉水资源短缺及季节性干旱现象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生产的瓶颈,因此,“十四五”期间,在加强灌区节水改造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加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技术。通过对坡耕地综合治理,灌区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等,拟投资1.25亿元,到2025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6以上。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详见表4.5。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统计表
县(市、区) | 项目名称 | 建设 性质 | 建设内容 | 投资 (亿元)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寨河、太都、白马山、浪河、堰湾、江北) | 新建和改扩建 | 渠首工程改建38座,改造10座;灌溉渠道新建88公里,改造19公里;排水沟新建23公里;渠道建筑物30座,改造10座;管理设施58处,安全设施140处,计量设施160处。 | 1.25 |
合计 | 1.25 |
(2)农村供水保障
丹江口市虽然经过“十三五”五年规划建设后,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供水保障村村通,但仍然存在偏远山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工程规模相对较小、水量不足、洪水设施配套不完善、管理水平低、水源保护和水质监管薄弱、工程良性运行不完善等问题,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经济落后的地方,缺水类型主要是水源性缺水,其次是水质性缺水。这与小康社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按照统筹城乡供水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四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继续采取新建和改造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供水工程等措施,使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率达到100%,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覆盖率达到100%以上,自然村通水率到100%以上,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拟投资5.69亿元,在妥善解决现有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覆盖、广受益。农村供水保障建设工程项目详见表4.6。
农村供水保障建设项目统计表
县(市、区) | 项目名称 | 建设 性质 | 建设内容 | 投资 (亿元) |
丹江口市 | 六里坪二水厂供水工程(高铁小镇水厂) | 新建 | 新建六里坪高铁新区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包括泵站及泵船、管网、机电设备及安装,水处理,管理设施等 | 2.891 |
丹江口市农村供水保障项目 | 续建 | 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供水工程技术改造升级,管网延伸,净化消毒工艺提升,水质检测和信息化建设等。 建设内容: ①城乡一体化工程(农村部分):①盐池河镇水厂至龙山镇管网延伸工程;②习家店镇水厂至凉水河管网延伸工程; ②万人工程:共10个水厂提质增效; ③千人工程:共10处; ④千人以下集中工程:共3处。 | 2.5036 | |
丹江口市集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 改扩建 | 延伸、改造三官殿、浪河、丁家营、盐池河、龙山、官山、石鼓7处集镇供水管网 | 1.3505 | |
合计 | 6.7451 |
(3)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原则,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确保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供给为首要任务,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各区域、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对于有水源条件的地区采用调水工程,“十四五”期间拟新建跨区域调水工程,包括库(丹江口水库)-库(金岗水库)连通工程、红石岩沟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3.00亿元。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详见表4.7。
水资源配置工程统计表
表4.7 单位:亿元
各区(县) | 工程名称 | 建设性质 | 建设内容 | 总投资 (亿元) |
丹江口市 | 库(丹江口水库)-库(金岗水库)连通工程 | 新建 | 丹江口水库-金岗水库-沙沟河隧洞、管道引水工程,隧洞全长1320米、渠道长98米。 | 0.60 |
红石岩沟水资源配置工程 | 新建 | 拟建应急水源1处。取水水库坝高55m,坝顶高程470m,坝顶长180m,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正常蓄水位460m、设计洪水位467.5m、校核洪水位469m,死水位420m。坝顶溢流,溢流堰顶高程460m,堰宽100m,最大下泄流量570m3/s。管网延伸村级以上管网61km,进、出水厂水计量装置20块,自动化监控系统1处。 | 2.9832 | |
合计 | 2个 | 3.5832 |
(4)水源和城市供水工程(新建重点水源水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重点乡镇用水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为缓解乡镇供需水矛盾日趋严重的问题及解决部分地区饮水、灌溉、防洪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对于无水源条件或水源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地区采用新建重点水源工程,投资约5.31亿元,实施的重点项目包括: 中型水库1座(白杨坪水库),小(1)型水库2座(盘道水库、吕家河水库),小(2)型水库1座(骆马沟水库)。新建重点水源工程项目详见表4.8。
新建重点水源工程概况表
表4.8 单位:亿元
县 (市区) | 水库名称 | 建设地点 | 所在河流 | 建设内容 | 总库容 (万方) | 总投资 (亿元) |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乡镇新建水源工程 | 白杨坪水库 | 白杨坪林区白杨坪村 | 浪河 | 供水、灌溉 | 1808.57 | 2.00 |
盘道水库 | 石鼓镇盘道村 | 石鼓河 | 供水、灌溉 | 361.4 | 1.408 | ||
吕家河水库 | 官山镇吕家河村 | 官山河 | 供水、灌溉 | 300 | 1.50 | ||
骆马沟水库 | 官山镇骆马沟村 | 官山河 | 供水、灌溉 | 65.39 | 0.406 | ||
合计 | 5.314 |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工程所在地、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在长江大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中举足轻重。丹江口市始终牢记“两山”理念,主动担当“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丹江口水库水质自监测以来连续28年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实施丹江口水库生态保护和治理,努力推进重点河库水生态修复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大丹江口水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1)农村河道治理工程
许多水源地的上游存在有耕地,大部分为自然河床,防洪标准不满足要求,稍有洪水,泥沙随洪水进入水源的,造成淤积,也造成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的减少。“十四五”期间结合丹江口市农村水系特点,分类施策,围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控、防污控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水系问题。积极开展全市境内120条农村河道清障与清淤疏浚;针对不同河流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化岸坡整治;集中连片推进农村水系连通;推进文化内涵传承与弘扬,完善农村河湖管理体制机制。规划拟投资11.0亿元对50km2以下农村河道进行治理。具体项目见表4.9。
各县(区) | 项目名称 | 建设 性质 | 治理 标准 | 建设内容 | 投资 (亿元)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农村河道整治(丹江口市农村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 | 拟建 | 10 | 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120条)的农村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河道清淤(清障)、岸坡整治、河岸绿化、水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 | 11.0 |
合计 | 11.0 |
(2)水土保持工程
本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以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十四五”期间一是从丹江口市实际出发,重点推进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采取封育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治理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57.52km2;二是着重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于坡耕地面积占比大、水土流失严重的扶贫攻坚地区、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及水库移民安置区等,采取坡改梯、径流控制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开展丹江口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治理坡耕地面积17850亩;三是持续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力度,重点打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其中工程措施包括坡面治理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等,林草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封育治理、固沙造林等,耕作措施是指在坡耕地通过农耕技术保持水土的措施。规划投资2.85亿元,实施的主要水土保持项目见表4.10:
表4.10 单位:亿元
各县(区) | 工程名称 | 建设性质 | 主要工程内容 | 总 投资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 拟建 |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52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为坡改梯、经济林、坡面水系配套、沟塘整治、封育管护、小型人工湿地、村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 2.2216 |
丹江口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拟建 | 治理坡耕地面积17850亩,建设内容为坡改梯、坡面水系配套 | 0.625 | |
合计 | 2.8466 |
(3)水生态修复
我市河湖面积萎缩严重,水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与河湖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思路是一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强水资源与河湖保护,控制入湖入河污染物总量,建设清水通道,保障供水安全;另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水生态修复,增加水环境容量,强化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加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科学划定丹江口库区水域、涉水陆域生态空间范围,明确各类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用途,理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空间台账。制定河库空间管控方案和措施,严格规范各项涉水活动,加强河库岸线管理,合理划定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边界。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库区崩岸、滑坡治理和滩涂治理,稳定库区岸线,控制入库支流河势;加强库区消落带湿地建设,探索消落带保护与开发模式,增强入库水体自净能力,严控入库水体水质安全;推进库周生物隔离带和生态屏障建设,规范人类活动,消除或减轻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的自然联系,重点推进安乐河、官山河2 条流域面积2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上游点源污染较严重的安乐河,应在截污控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河道清淤、生物控制、物理降解、生态调度、自然修复等措施,努力改善河流水质。对于流域内有大中型水库的官山河,要合理确定水库最小生态流量,制定严格的生态流量调度、泄放及监管措施。对于沿河集镇“乱排乱建”现象相对严重的河流,应加大对违法建筑物的拆除力度,还河湖以空间;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并对尾水进行二次处理,进一步降低入河污染物含量,改善河流水质。对于处于两省之间的库区,应加强岸线治理和功能分区的划定,并与河南省淅川县建立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稳定河势。
“十四五”期间拟投资11.51亿元进行水生态修复,具体项目见表4.11。
表4.11 单位:亿元
各县(区) | 工程名称 | 建设性质 | 主要工程内容 | 总投资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库区库滨带(汉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 拟建 | 治理库滨带总长度合计33.52km,护坡范围从死水位150m至正常蓄水位170m之间。分段治理:丹江口大坝西侧岸线2.94km,丹江口大坝东侧岸线8.46km,白龙泉河出口段1.27km,石鼓河出口段2.43km,大柏河出口段1.44km,泗河右岸和沙沟河出口段5.08km,官山河出口4.51km,浪河出口段3.71km,牛家河出口2.75km,土凉大桥桥头0.93km。 | 8.38 |
安乐河、官山河水系水生态修复工程 | 拟建 | 河道内源污染治理30.246公里。其中: 1、安乐河新建截污干管14.5公里,支管网66公里,检查井1240个,实施河道内源污染治理,清淤河道25公里,16.5万方,建设46.5公里10—25米的生态护岸,建设人工湿地40万平方米,综合治理河长45公里,新建堤防23公里,21处排污口整治; 2、 官山河至六里坪镇河段主河道入库前3km及支沟岗河、张家沟各1km;官山镇河段246m进行内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挡土墙恢复、岸坡加固、削坡整治,生态护坡、便民桥、人工生态湿地等。 | 3.14 | |
合计 | 11.52 |
行业能力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水利部门不断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水利各方面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十三五”时期是丹江口市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也是水利信息化初步形成规模的五年。目前,信息技术在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三防服务等环节已发挥了显著作用,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十四五”丹江口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水利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应用系统功能单一且协调性差等。“十四五”期间,为适应省、市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提高采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与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
(1)水利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
“智慧水利”,就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GIS等先进技术,提高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政务办公电子化”。
“十四五”期间丹江口市水利智慧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建设基础工情数据库、基础空间数据库,实现重点水利工程的视频监控和移动视频会商系统;扩展骨干网信息传输能力;建成并完善市级水利数据中心;全面推进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政与安全监察信息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设水利信息化项目管理审批系统;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
(2)大数据中心建设及基础处理能力提升
加快建设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开发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依托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水利大数据汇聚、治理、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全区覆盖的水利大数据服务中心。依托已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丹江口市小型水库动态监管系统平台等信息平台,建设横向全面覆盖各水利业务领域和综合决策支持,纵向贯穿我市各级的水利数据资源统一采集、统一治理、统一存储、统一融合分析和统一服务的水利大数据云平台,逐步构建水利大脑,支撑智慧化水利应用。
在基于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创新、流程协同优化、应用敏捷智能等新时代水利业务应用思路,在整合优化现有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遥感解译、水利模型等平台能力,构建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工程、水监督、水行政、水公共服务等核心业务的水利智能应用,并横向打通,通过多业务联动的大数据分析与计算,构建综合决策类智能应用,全面提升水利精细管理、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
“十四五”规划 拟投资0.425亿元,对信息化体系、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完善建设。项目概况见表4.12。
信息化体系、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概况表
表4.12 单位:亿元
各县(区) | 工程名称 | 建设性质 | 主要工程内容 | 总投资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水生态监控系统建设(含河湖长信息系统、旱情监测站) | 新建 | 1、丹江口市域入库重点河道、水库的水生态监测; 2、167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1处,水厂水质监测站15处等; 4、建设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一套,包含管理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河长巡河APP,以及配套监控系统等; 5、新建8个蒸发站、6个抗旱水源监测站。 | 0.425 |
合计 | 0.425 |
(3)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政治坚定、敢于担当、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要求,着眼于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与水利水利信息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结合《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根据丹江口市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及引进新规定,解决丹江口市水利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加大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以河库岸线、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监管重点,提升业务能力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1-2 期水利人才技术培训班,系统学习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培训人数不低于50人次;积极参加部举办各类培训班,年参加培训人数不低于30人次;积极推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与知名水利院校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不断夯实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规划 拟投资0.3亿元,对基础设施及行业能力进行建设。项目概况见表4.13。
表4.13 单位:亿元
各县(区) | 工程名称 | 建设 性质 | 主要工程内容 | 总投资 |
丹江口市 | 丹江口市人才培养暨基地建设项目 | 拟建 | 1、丹江口市丹江口库区水政执法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执法办公室楼建设、趸船、执法艇及码头建设; 2、丹江口市老虎沟水利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以办公楼、教课信息网络平台为主,兼顾安全保卫监控子系统等综合利用 | 0.3 |
丹江口市水利风景区建设 | 拟建 | 丹江口市浪河、官山、大柏河、白石河、堰湾等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建设 | 0.1 | |
合计 | 0.4 |
5 强化监管,提高涉水事务监管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水利管理来说,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新时代彰显时代特色的重要工程,也是功在千秋的利民工程。如何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更好地对水利监管理念、目标进行系统阐述,并做好制度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研究。
水利监管指的是国家运用政策、法规和已经建成的工程设备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操作,主要是为人民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监管才能对有限的水利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好处从而产生最优的经济效益。水利监管与其他项目还有不同,主要表现在目标明确、理念创新、科学管理几方面。新时代我国水利建设要想良好发展必须先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最终要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17年我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变得广泛而多元。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要自觉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由此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当前,河湖污染、水生态退化、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制约瓶颈,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全面推行“河长制”,既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的有效举措,更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强化水资源与河湖保护,充分发挥水利的兴利除害、水资源保护、河湖管理、水生态修复等作用,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后,水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水利工作方针,强调从观念、意识和措施等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节水治水管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把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火力发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编制水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学分析、民主协商、行政裁决等程序,形成各行政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各行政区的取用水权指标,建立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
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四是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取用水权有偿转让。研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规范水权转让行为,研究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初始水权确定之后,逐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根据防洪规划,完善主要江河湖泊的洪水风险图,逐步建立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承受和规避洪水风险,规范人类活动。研究洪水保险制度,完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完善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论证。
2020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十分重要。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并要求发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优势,各有关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省市间、部门间、军地间、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协作的防汛救灾格局。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十四五”期间要完善已编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区域常发的自然灾害,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增强指挥作战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逐级落实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建设程序,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要求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明确项目法人的主体责任。严格施工资质等级管理,有效控制无资质或越级承建工程、违规分包、层层转包的现象。严格执行监理法规,通过加强对监理机构、监理资质、监理程序的检查和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
6 改革创新,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水治理体系,切实提升行业能力。
大力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完善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调动农民管好用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兴建新的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完善已建立的各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维修、管护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社会化,尊重群众意愿,宜卖则卖,宜股则股,宜包则包,宜租则租。
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价机制。要继续改革农业供水价格体制,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将农业用水各环节的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加强监督检查,杜绝农业用水乱收费现象。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及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强化成本约束,综合考虑上游水价和水资源费,合理进行调整。
要加大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水利投资体制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所谓市场化,就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建设运营的市场体系,推动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法治化,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工程建设运营的营商环境,在依法合规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公平竞争。
一是要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推动在工程建设前要合理确定供水价格,与供水对象就水价标准、水量消纳、水费收缴以及动态调整机制达成协议,有效降低工程运营的风险,稳定市场主体的投资预期。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对于不能完全市场化运营的这些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评估论证基础上,注入部分资本金或者给予投资补助,促进社会投资主体能够获得与它所投入的资本相匹配的合理回报。三是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综合运用各种权益性、债务性投融资工具,优化项目经营主体的股权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和延长还款年限,有效提高市场化融资规模。
严格推行水管单位的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管护经费,推进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维修养护水平,加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收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条件的采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丹江口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是指导全市今后5年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工程投资巨大,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充分认识到“十四五”水利发展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上来,积极践行水安全理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统筹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抓好工作部署,落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和解决水利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和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建立高效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和关系生态环境改善、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成立规划编制专班,加强对水利规划工作的领导,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严格落实防汛抗旱、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管理等专项方案的领导责任制,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及时解决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政府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进一步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积极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渠道。适度开发水土资源,灵活运用土地、水体、水利工程等水利资源进行融资,盘活水利资产。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利的信贷投入,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水利投资建设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政府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逐年稳定增长,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稳定和增加市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继续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农业重点开发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积极研究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探索和建立税费改革后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围绕总体布局,逐步理顺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加强水利资金管理、监督,保证投资效益。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落实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和涉水的行政收费项目,合理制定农村供水价格,建立水权转让制度,配套完善政策法规,增加水利建设资金,确保水利建设投资稳步提高。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还需借助全社会力量,通过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政策制定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与诉求,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项目建设要拓宽参与渠道,建立长效、稳定、多元的投入增长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整合建设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建的生动局面。
以《水法》为基础,与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协调,针对地区水情特点,继续强化水利政策法规体系,严格管理涉水行为,加大依法治水的力度。研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落实各项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对照省级水利事权划分具体意见,明确市水利事权,建立事权、财权相一致的分级负责管理制度。
适应水利建设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加强培养造就一批水利科技带头人、拔尖人才。着力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水利“三支一扶”政策,强化水利技术实用人才培训,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水利建设一线。根据水利行业特点及发展需求状况,搞好培训基地、执法装备和自身能力建设。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点抓好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抗旱、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水利关键技术研究。按照“数字水利”建设要求,积极开发工程规划、优化设计、建设管理、防洪决策抗旱减灾等应用软件系统,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分解细化本地区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建立考评机制。按照一年一考评的基本要求,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督查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强化规划的落实和执行,充分发挥评估指标在规划实施中的导向作用,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稳步推进,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考核,保证实施效果。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修编完善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洪、供水等各项水利专项规划,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各级政府与部门的组织与协调,更要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方意见,提高规划的社会参与程度,建立规范化的规划民主决策制度,避免决策失误。
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切实提高水利前期工作质量,加快推进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超前搞好项目储备。项目建设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严格项目的验收管理以及审计监督、稽察。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