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 前言
1.1规划背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全保障区的核心水源地,保障一泓清水北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保证库区水质稳定达标。由于属限制性开发区,制约因素多,发展成本增高,经济增长的困难加大,目前尚属国家级贫困县市。同时,我市具有十分明显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优势,而受水区虽然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因此,开展对口协作工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不仅是促进水源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改善水源区和受水区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对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南水北调,南北双赢”的目标,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为落实方案要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对口协作工作,确保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总体目标的实现,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我市对口协作“十三五”规划。
1.2规划期限
丹江口市对口协作“十三五”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1.3编制依据
《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42号)
《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及<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的通知》(京援合发【2014】1号)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
《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
《丹江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丹江口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讨论稿)》
2 丹江口市基本概况
2.1基本市情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属核心水源区中的核心区。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20个镇(办、处、区),总人口46万人。丹江口市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淹没人口最多。初期工程,我市搬迁移民16万人,占全省28.7万移民的55%,外迁7.2万人,占全省外迁9万移民的80%;二期工程移民9.5万余人,占全省18.2万移民的52%;两期移民共26万人,占现有人口的57%。
——淹没土地最广。初期工程,全市淹没面积达347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0余万亩,占全省30万亩的67%,沿江河谷平原良田好地没入水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我市108平方公里,淹没面积占全省淹没面积158.7平方公里的68%,其中淹没耕地5.8万亩、园地2.5万亩、林地4.5万亩,淹没综合指标占两省五县市区的三分之一,占湖北省四县市区的三分之二。两期工程共淹没土地面积455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总面积的16.2%,占整个库区1050平方公里的43%。
——转型发展压力最大。一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2003年“停建令”实施后,处在172米水位线下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停止,库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文化等基地设施建设缓慢,甚至停建,以交通为主的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经济资源和经济总量大幅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由于蓄水“淹”掉一块税源,净水“关”掉一块税源,调水“吃”掉一块税源,使我市现有部分税收永久性或阶段性丧失。经测算,2014年中线工程调水后,我市每年将减少GDP26.11—29.11亿元,影响我市财政收入5.09—6.39亿元。三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减弱。我市作为核心水源区,属国家限制性开发区域,发展将受到限制和约束。
——生态修复任务最重。一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目前,全市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646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52.7%,强度侵蚀以上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52%。全市尚有15万亩荒山需要植树造林,21万亩的坡耕地需要退耕。二是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全市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1548.37万吨,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20.2万吨。目前全市已建水污染治理项目9个,已地方配套资金4000余万元,调水前还将建设水污染治理项目46个,需地方配套资金近1亿元;项目建成后运行费用又将给我市财政带来很大压力。三是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任务重。全市重工业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与国家年递减4%的要求尚有差距,节能降耗任务重,压力大。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据监测,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达到1.2毫克/升左右,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1.3倍左右,其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所致。
2.2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阶段扶贫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机遇,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全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狠抓支柱产业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3亿元,增长8.9%;城市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3%。
2.3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的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纵观我市经济现状,发展不够仍是我市最大的实际,综合实力亟待壮大和增强;产业层次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程度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县域经济仍是短板,脱贫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压力加大;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南水北调正式调水后,我市既面临发展总量上规模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转方式、调结构、保水质的艰巨任务。
2.3.1面临的机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两规划一方案”全面实施的机遇。近年来,国务院陆续批复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其中,关于对口协作国家下达了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16个县(市、区)开展对口协作。2014-2020年北京市计划每年安排5亿协作资金,平均分配使用到两省)。由此,国家政策支持,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不断增强我市造血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时,我市还有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启动建设、“襄十随”组团发展等重大机遇,后南水北调时代和移民后扶,也将带来新的良机。
——“新常态”下的机遇。在国家新经济、新战略的发展带动下,丹江口市提出了“中国水都丹江口”发展战略,为谋划城市远景规划指引了发展方向。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武当山机场、武十城际铁路全面建设与运营,必将给我市的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环境。
——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丹江口水库兼具我国三个重要区域供水源头,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规划,丹江口市将成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汉江中下游流域城市供水区和鄂北岗地引丹灌区水源地,其作用辐射国土面积43.8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亿多人,决定了丹江口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此,更突显生态功能的重要地位,我市必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2.3.2面临的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加重。我市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企业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经济比例不高,相对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面临突破的难点。
——生态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我市被纳入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后将面临着更多工、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转变等线上问题;加上生态红线等严格的环保政策的出台,将面临更高要求的环保指标。推进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镇的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差距依旧明显。我市处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山区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为保障库区水质,产业发展受到严格控制,许多企业关闭,地方财政增支减收,发展底子明显不足,加上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3 对口协作工作开展情况的基本评价
2014年4月,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北京市全面启动对口协作工作,明确了海淀区与我市“一对一”对口协作。我市抢抓这一机遇,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的主线,全方位开展工作。
3.1实现了海淀区与我市“一对一”协作
对口协作工作启动后,十堰市各县市都在北京市寻找好一点的区县作为对口协作城市。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与海淀区结为协作城市的目标。丹江口市先后多次率队赴海淀区对接汇报,希望双方在原有友好市区的基地上,实现一对一协作关系。通过不懈努力,北京市最终将海淀区与我市确定为一对一协作关系。这一关系确定后,双方开展了多次互动。去年8月,海淀区委书记亲率区5位班子成员、10多个区直部门负责人及13家企业老总组成党政企代表团考察丹江口市。双方在宣传、教育、商务等领域签订了对口协作合作协议,就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建设相关事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3.2完成了规定动作对接
根据要求,区市要有一所中学、一所职业高中、一个区(县)医院、一个工业开发区互为结队。通过工作,海淀区清河中学与凉水河镇中学,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与市职业技术学校互为结队。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与我市妇幼保健院结对。中关村海淀园与我市经济开发区结对。经济开发区与海淀园管委会达成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合作开发建设事宜,双方签订了《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协作共建协议》和《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科技人才协作框架协议》,挂牌“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中关村海淀园科技人才丹江口协作基地”。
3.3开展了乡镇友好关系缔结
截止2015年5月,共促成六里坪镇、官山镇、凉水河镇、习家店镇、浪河镇、盐池河镇与海淀区对应镇结为友好镇。2014年,六里坪镇选派1名干部赴东升镇挂职,东升镇所辖10个股份社已全部与六里坪镇各村缔结为友好村社,先后捐赠资金近50万元。官山镇与苏家坨镇进行相互考察,苏家坨镇将援助官山镇建设蓝莓园生产基地。四季青镇与凉水河镇先后进行了互访,四季青镇捐赠60万元支持凉水河镇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海淀镇捐赠60万元支持浪河镇经济社会发展,双方积极开展友好村社结对。温泉镇捐赠130万元用于支持习家店镇基础设施建设。
3.4 创新了部门间对接
商务上,成功组织企业参加和举办了“一节两会”,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关村美食节和新国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商品交易博览会”,举办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京展销洽谈会;开展了农特产品展卖活动,分别在海淀区超市发集团旗舰店和天津市南开区人人乐超市成功举办农特产品展卖活动,并在北京市超市发80余家连锁店铺同步出售武当柑橘,在北京市绿安中心显著位置设立了专店,推介、展销我市的农特产品;达成了编制我市内贸规划合作协议;签订了对口协作框架协议。教育上,2014年,海淀区共派出45位名师、专家来丹开展教研活动、举办水都大讲堂;我市共选派72名教师赴海淀区学校跟岗培训,选派5名骨干教师赴海淀参加中国化学高峰论坛活动;将丹江口市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海淀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地建设,共享北京市人大附中教育资源,面向全市各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工作;签订了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宣传上,双方签订了对口协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在各自主流媒体上互宣的共识;北京市市属媒体先后近30批次150余人次来丹采访,共计发稿80多篇,海淀区电视台已在固定栏目展播我市城市形象宣传片;我市选派了4名新闻工作者赴海淀区新闻中心进行学习培训,培训期间,分别在海淀报和丹江口专刊上刊发新闻稿件50余条。旅游上,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5月,我市迎来了首趟“南水北调之源·十堰武当之旅”北京旅游专列;8月,成功举办了“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文化之旅海淀·十堰·丹江口旅游推介座谈会”;分别与去哪儿网和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去哪儿网、新浪微博等旅游网站进行具体业务洽谈。民政上,双方民政部门多次互访,海淀区民政局援建我市土关垭、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农村福利院建设项目,我市民政局已选派1名干部赴海淀挂职。
同时,我市卫计、科技、综治、工商联、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单位和群团组织也与海淀区对应单位和群团组织进行了对接,双方就拓展协作领域进行了积极探讨。
3.5扩大了友好关系范围
通过工作,2014年,我市还先后与五个单位签订了友好区市和友好单位。与天津市南开区签订了友好区市;分别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天津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河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等四个单位签约友好单位。双方正按照友好单位(区市)的合作协议,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一年来,我们还接待了北京市密云、平谷、丰台、房山、大兴、西城区等县区党政代表团来丹考察调研,进一步巩固了与北京的协作关系。
3.6 组织了招商引资活动
围绕北京市场,我市确定了“水资源、食品加工、农产品水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装备制造”等五大招商重点,制作了招商宣传片,包装了水、饮料、啤酒、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多次与海淀区投资促进处、产业规划处、企业发展处等单位对接并保持联系。多次赴北京拜访或接待应邀来丹企业就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与汉能控股集团、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珅奥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宇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先后与北京113家企业进行对接。
2014年,我市与汉能控股集团光伏发电项目、大北农生猪产业化、珅奥基5000亩淫羊藿种植及加工、中安安保啤酒、日泽新能源、京东集团电子商务、神州泰岳良品电子商务等7个项目已经签约。其中汉能控股集团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始在丹公司注册及光伏配额申请,珅奥基5000亩淫羊藿种植及加工项目已于去年年底开始试种,其他签约项目正在进行工商注册等前期准备工作,建设进程稳步推进。另有北京一轻食品有限公司柑橘饮料生产项目、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电子生产项目、中国电信大数据及数据库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碳汇工程和湿地保护项目、华录集团文化旅游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跟踪在谈。
3.7开展了干部人才交流
我市选派1名副市长赴海淀区挂职,海淀区选派1名干部来我市挂职副市长。同时,还选派了2名年轻优秀干部到中关村管委会和相关产业联盟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学习。市民政局选派了一名班子成员挂职海淀区民政局局长助理。以挂职干部为纽带,互通有无,大胆工作,促进合作。
3.8实施了援助类项目建设
2014年,北京市共援助十堰市资金2.5亿元,我市获得2000万元资金援助。共安排援助类项目4个,其中北京市援助项目3个,援助资金1800万元,海淀区援助项目1 个,援助资金200万元。1、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获得对口协作援助资金1200万元;2、官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获得对口协作援助资金200万元,先后开展了全流域截污导流、工业点源污染深度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水生态修复等;3、“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项目获得对口协作援助资金400万元,分别对凉水河镇江口村等10个村按“生态家园”示范村标准进行建设;4、海淀区援助200万元支持沧浪洲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已先后移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古树300棵,栽植具有市域特色的乡土树种12000余株,栽植湿地水生植物20000余株。
3.9完成了合作类项目
2014年,根据十堰市对口协作办合作项目拆分方案,我市按资金项目化的要求,编制了“区市对接、编制规划、宣传对接、商务对接、人才培训、旅游对接、园区对接、招商引资”等八大类12个合作项目,资金180万元,当年已完成。
4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4.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确保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目标的大局出发,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主线,坚持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对口协作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生态型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努力增强水源区自我发展能力,共同构建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4.2发展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5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标煤)、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下降率达到上级考核标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秸秆禁烧区的秸秆禁烧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粪便资源化率达到100%;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或以上。
——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4.3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援受双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对口协作规划或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施,确保对口协作工作有序推进。
——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加强组织、指导和协调,确保对口协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多方争取受水区中央和地方企业不断加大对我市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加强对口协作双方的互动和联系,突出重点,主动对接,通过产业培育、技术支持、培养培训、人才交流、就业服务等多种形式,加强示范引导,不断将对口协作工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重视做好对贫困人口、库区移民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扶持工作。
——严格标准,绿色发展。以严格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始终围绕确保水质安全这一中心任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支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严禁转入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绿色发展。
——服从大局,互利共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大局,加大对口协作工作力度。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南北共赢。
5 对口协作重点
结合我市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独特地位,重点突出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工业制造业、干部人才交流、科技支持、经贸交流、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能力等八个方面的重点,深入广泛地开展对口协作。
5.1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5.1.1 支持基地建设
一是建生态林。积极争取北京市通过援建、协作和购买森林碳汇指标等多种形式,率先在凉水河镇白龙泉村建设1千亩生态景观隔离带示范区。再通过3—5年持续建设,在迎库面1公里范围内协作共建1万亩生态景观隔离带示范区。二是建专供基地。利用合作、合资或独资,支持北京市企业在丹江口新建专供基地。在环库区镇(处区)新建1万亩清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有机蔬菜基地、5万亩基本烟田;在蔡家渡、玉皇顶果园场新建柑橘良种实验示范基地5千亩;在三官殿、盐池河、均县、蒿坪、石鼓、牛河、习家店等镇(处区)新建生猪、肉牛、马头山羊、果园养鸡、有机鱼等生态养殖基地5万亩;新建1千万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支持北京市茶生产、茶饮料企业在土关垭、牛河、三官殿等镇(处区)各自新建1千亩高标准有机茶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在环库区(镇处区)新建6万亩武当道茶基地。支持北京市企业在我市凉水河、均县镇合作建设1千亩精养鱼池综合示范基地,推进丹江口库区养殖捕捞渔民转型发展。三是开展技术服务合作。支持北京市科研机构、院校及种苗企业对我市柑橘、水产、畜牧、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开展技术研究、种子种苗服务合作;支持北京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机构及院校对我市农林畜等产品加工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支持北京市规划设计单位及院校对我市设施农业、农产品展示、现代观光农业等提供规划指导、技术帮助;支持北京市企业或涉农单位与我市企业或单位建立对接机制,派驻人员,建立分支机构。与北京相关部门一道,争取国家对我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旅游观光、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及项目支持,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
5.1.2 培育龙头企业
争取北京市涉农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到我市投资兴业,重点支持绿色食品加工和水产品开发,开展种植、生产、加工合作,协助建设一批高端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培育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一是引企业。通过合作、独资、引资等多种方式,在我市新建1个农产品交易中心,新建1家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新建2—3条武当道茶生产线,引进3—5家柑橘、核桃、薯类、蔬菜、畜禽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支持北京市3—5家水产品、饮料、酒类、果蔬、畜禽等企业在丹投资兴业。二是抓培育。与北京市建立定期农产品加工发展交流机制,并通过培训、论坛、考察等多种形式,在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帮助我市培育10家以上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搞合作。支持北京市水产品、水资源、农副食品、纺织服装等加工企业及科研机构、院校通过入股、合资、协作、援建等形式,帮助我市博奥水产、圣源实业等水产品加工企业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瓶颈;帮助我市源头水业、润京水业、武当酒业等水资源加工企业推进产品升级、品牌推广;帮助我市丹江红食品、南源实业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突破食品加工、保鲜、销售瓶颈;帮助我市茂弘纺织、际华仕伊等纺织服装企业完成技术攻关、自主品牌推广。与北京市相关部门一道,向国家争取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政策及项目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5.1.3 加强品牌创建
充分利用北京市人才、智力、市场等优势,打好我市农特产品的生态、环保、绿色牌。大力开展茶叶、柑橘、水产品、核桃和中药材等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设立专柜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北京涉农企业与我市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开展标准化种植,指导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争取每年向北京市场推送至少3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协助我市企业开展绿色、有机产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等申请和认证,每年不少于3—5个品牌,最终达到30个品牌以上,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认知度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1.4发展观光农业
围绕江北百里生态农业走廊和以武当花谷为中心的孟土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按照“市场+基地”的模式,以北京巨大的市场为依托,支持和鼓励北京5家以上涉农、涉旅企业来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在石鼓、土关垭等镇合作共建2—3处生态农业观光区,在凉水河、丁家营、浪河、均县等镇合作共建3—5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合作共建牛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展包装、策划、建设等方面合作,帮助我市积极申报大沟森林公园和龙口省级森林公园并共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5.1.5支持园区建设
科学规划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推进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原名为北京产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时研究出台更加优惠的土地、水电、税收、创业等政策。通过建立产业基金、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以中关村海淀园为平台,重点引进水资源(含酒类和饮料)加工、水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企业入驻,每年至少引进3—5家北京(含其它受水区)企业入驻园区,最终达到50家以上企业入驻。
5.2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5.2.1打造精品线路
积极争取北京市的人才援助、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协作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两环两区”旅游区域新格局。一是着力打造武当山人文旅游环线。积极寻求北京市旅游策划公司进行合作,帮助策划、包装和申报,并共同向国家层面争取项目支持,将丹江口大坝及周边景区联合打造成5A级景区。将六里坪伍家沟故事村—官山吕家河民歌村打造成民俗文化体验区,将浪河阿里山—官山南神道—白杨坪金蟾峡—盐池河后山神道打造成峡谷观光区,将丁家营等环武当山周边镇打造成武当山旅游服务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武当山旅游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二是着力打造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环线。通过旅游管理设计人才的援助和引进,整合库周旅游资源,高标准开发丹江口库区水上观光线路,与周边景区加强联动,形成景观集群。通过科学的规划,精心的策划和包装,将丹江口大坝、牛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均州景区以及习家店、石鼓、凉水河等镇景区景点,通过环库路一线串珠,形成完整的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水陆双循环线。三是着力打造丹江口城区滨水休闲度假疗养体验区。通过协作,争取北京市资金援助和人才协作支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江两岸”滨江景观带,在丹江口大坝—沧浪洲—汉江大桥区域,将水、岸、滩、城、桥等有机融入,并综合配套娱乐休闲设施,建成服务市民及游客的高水准综合性的大型城市休闲中心;支持沧浪海旅游港建成游客集散中心及游客亲水平台、水上运动基地;支持南水北调纪念园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把南水北调纪念园建成移民文化的体验区;以净乐宫为核心,统筹净乐湖、武当道教学院、松涛山庄等资源,建设道教养生文化体验区,并向库区沿线延伸,布局以培训、度假、疗养、养生为主的生态休闲疗养度假区。
5.2.2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友好乡镇对接,支持“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我市与北京市海淀区乡镇对接,成熟一个,签订一个,成熟一批,签订一批,力争实现我市镇办处区与北京市海淀区(或其他区)乡镇缔结为友好乡镇。以友好乡镇为依托,支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支持乡村旅游,构建乡村旅游体系。每个镇确定1—2个村作为试点,由市规划局统一规划,吸引北京市海淀区(或其他区)企业、乡村、社区与我市镇村手拉手结对,重点支持污水处理站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替代、农业观光、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配套村级卫生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等建设,达到“绿、净、齐、厚、和”的基本要求。力争到2020年完成120个村的建设任务,占全市行政村的60%以上。
5.2.3提升服务水平
争取北京市旅游管理人才参与我市旅游市场的管理与营销,帮助我市包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精品、拓展旅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帮助我市编制《丹江口水库5A级旅游景区规划》;帮助协调向国家城乡建设部争取将丹江口水库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支持北京市企业参与我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交通、环保、游客集散及接待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鼓励北京企业参与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推动旅游多元化融合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5.2.4加强交流合作
加强与北京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继续拓展官山镇吕家河村作为北京大学民俗采风基地的内容,深化习家店镇青塘官窖与北京故宫的合作关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北京市在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京剧文化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人才援助和专项资金扶持,支持武当山古建筑群、道教文化、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故事、武当神戏、八岔子戏、古均州吹打乐等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和挖掘沧浪文化。积极争取北京市旅游委组织各旅游机构开展“饮水思源”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推介活动。
5.3 促进传统工业升级
5.3.1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以打造“百亿产业”为总体目标,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龙头带动、品牌创建,促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依托柑橘产地地域优势,做大做强柑橘果酒、果醋深加工产业;依托水资源优势,在现有水资源加工企业基础上,积极引导合作开发果汁、功能饮料、苏打水等新品种,拓宽水资源加工产业覆盖面;积极引进新的企业来丹合作、合资或独资,每年至少引进1家水产品和水产业企业,力争把我市建成亚洲知名的水产业、水产品加工基地;发挥武当、源头、水都等品牌优势,加强与北京知名酒类企业合作,加快推动优质白酒、功能保健酒、啤酒等酒产业发展;着力壮大果蔬和茶叶加工、核桃产品加工、淡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重点支持福润公司等肉类食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吸引北京知名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来丹建基地,建企业。
5.3.2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集群总体定位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坚持做大加工、壮大总成、引进整车、创新转型的战略发展思路,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北京市企业合作、合资、技术交流等形式支持丹传公司、东风精铸公司、志成公司和神力锻造公司等做大加工;支持中生电器公司、民乐液压公司、东发曲轴公司等壮大总成;积极引进整车项目,发挥聚集效益;以商引商,加强双方汽车产业合作,支持双方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拓展市场,为产业配套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5.3.3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争取北京市企业从中草药研发、生物医药加工工艺升级、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与我市企业开展协作、合资,鼓励中药大品种、基本药物品种的二次开发项目,扶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甾体激素类原料药中间体合成新工艺。
5.3.4发展电子信息业
以项目合作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出台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北京企业来我市建立研发基地,参与我市汽车电子、电子材料、新材料、光电信息、软件等领域投资开发。
5.3.5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抢抓京津冀地区密切联合产业转移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北京市各级开发区或工业园与我市产业园区结对合作,争取中关村海淀园在我市建设分园,或者成为共建协作园区,并挂牌为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实现共同发展;争取北京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各类产业园、物流园、农商城等园区开发建设,吸引北京企业通过土地一级开发、整体招商、标准厂房建设等方式来丹投资,或者通过引进管理人才的方式,协助我市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水平。
5.4开展干部人才交流
5.4.1开展人才交流
积极开展与北京市党政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活动,双方在党政、农业、工业、旅游、科技、金融、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互派优秀干部进行挂职交流;开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人才的挂职交流,鼓励双方互派挂职锻炼。
5.4.2开展技术培训
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双方合作,每年选派100名基层干部、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市知名企业跟岗培训,接受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到知名科研院所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业务素质和致富本领。每年聘请10名以上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来丹,进驻企业参与管理,现场指导,现场培训,提升我市企业管理水平。
5.4.3开展劳务合作
针对双方劳动力供需现状,鼓励和支持双方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劳务合作。每年争取1家以上北京市职业学校对我市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并对技能培训设施、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基地开展合作、援建或捐助。探索劳动力需方市场到供方市场直接培训的方式,力争每年输送1千名左右通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务人员到北京务工。
5.5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5.5.1加强科研合作
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技术市场、产业技术联盟、重点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我市重点企业争取在水资源及水产业研发、生物医药研发、电子信息开发、新型肥料技术开发、传统产业转型与改造等方面与北京市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特别是在水文化和水产业的开发利用上,要争取与北京市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打造水科技产业园。争取北京市海淀区每年能组织1—2次由辖区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的“专家服务团”来丹,帮助我市企业解决在发展、管理、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难题。
5.5.2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
争取北京市选派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到我市挂职,指导我市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建设管理运行等工作;争取北京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与我市企业联合组织优秀科研力量,对我市柑橘深加工、水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核桃深加工等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有效解决我市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难等问题。
5.5.3 加大科研投入
通过援助和协作形式,积极搭建我市企业与海淀区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合作平台,探索建立“海淀区—丹江口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研发基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和引进发明创造,支持海淀区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
5.6 深化经贸协作交流
5.6.1协助编制规划
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争取北京市及海淀区协助我市编制“十三五内贸规划”。主要包括商业网点规划、市场规划、药品流通规划和再生资源规划等。
5.6.2 推进“农超对接”
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和完善我市绿色农副产品直达北京市超市的供销机制,鼓励和支持北京市重点超市企业在丹建立武当蜜桔、绿色蔬菜、水产品、饮用水等专供基地或授牌。
5.6.3开展金融合作
积极协调两地开展金融合作,给予双方互设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争取北京市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发起人,在我市设立村镇银行;鼓励北京市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协助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强双方沟通与合作,支持北京市金融机构在我市开展金融创新业务讲座。
5.6.4扩大经贸洽谈
深化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每年在两地各举办1次推介会(经贸合作洽谈会)、经贸交流论坛。争取北京企业来我市开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活动。
5.7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5.7.1加强小流域和库滨带治理
一是请求北京市帮助争取,将直接汇入库区的官山河、浪河、大柏河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国家层面予以支持;二是通过资金援助、技术支持等方式,构筑修复、治理、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治理,控制污染,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帮助和支持我市对浪河、黑沟河、芝河等进行清洁小流域建设。三是通过技术支持和共建方式,率先在凉水河镇汉江村、江口村、柳河口村,土关垭镇金竹园村,三官殿办事处安乐河村,习家店镇杏花村、左绞村、下绞村、塘寨沟村,牛河林业开发区五谷庙村开展村庄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项目,到2015年,完成50个村的环境连片整治,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四是争取北京市协助我市编制库滨带环境保护及重点河流清洁治理发展规划,实现“保水质、强民生”的目标。五是争取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和捐助,支持我市丹江口库区增殖放流,保护库区水质,保持丹江口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平衡。
5.7.2加强污染防治能力建设
争取北京有关企业参与我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北京市企业对我市污水、垃圾项目进行托管运营;争取北京市在我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监测科研中心项目,由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建管中心与我市南水北调办共同建设,提高水质监测与应急预警能力。
5.8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5.8.1开展教育对口协作
一是积极与海淀区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初期规划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各选一个学校结对。二是每年选派30名教师到北京市海淀区学校跟岗培训,每年邀请2批次以上海淀区教师来丹培训、授课。三是进一步加强在教学管理、学生夏令营等方面的交流,提高我市教学水平,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四是通过与北京市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定向招生等方式,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水平。五是争取北京市人才智力支持和设备援助,加快我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5.8.2开展卫生对口协作
一是开展结对协作,市第一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要加强与海淀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结对协作。二是争取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土关垭、浪河、习家店、均县、凉水河等移民镇中心卫生院进行配套设施援建、医疗设备援助、人才队伍培养,争取为20所村级卫生室配置专业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开展义诊活动。依据丹江口市实际需求,每年争取邀请2批次以上的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来丹开展义诊活动。
5.8.3开展文化及社会保障领域协作
一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捐赠和援助等形式,实施移民健康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帮助我市在165个移民安置点扩建农家书屋,捐赠或援助电脑、文体设施等。二是请求北京市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市文艺、文博、体育、文化产业等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培训。三是通过援助、援建或慈善捐建等方式,争取北京市支持均县、官山、习家店、六里坪、石鼓、凉水河、浪河、丁家营、大沟、龙山、盐池河等11所移民镇的福利院建设,利用郧阳师专等大中专院校的闲置资源吸引北京市企业到丹江口市投资兴办社会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6 重点项目及投资安排
2016-2020年规划实施项目214个,总投资1338.4亿元。其中:配套资金545.6亿元,自筹资金750.2亿元,申请援助或合作资金42.6亿元。
7 协作资金和项目监管
7.1项目编制
根据北京市要求,我市编制对口协作项目库,分北京市协作资金支持的援助类项目和以市场合作为主的合作类项目两部分,两类项目之间可以依据实情进行调整转换,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7.2 项目管理
每年根据对口协作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计划。计划编制完成并经审定,报北京市对口协作工作协调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其中,援助类项目资金由北京市拨付到湖北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按照年度项目计划,将资金拨付到当地财政。
7.3资金监管
市发改局负责项目和资金的监管,结合省和十堰市《对口协作项目和资金管理与监督办法》,会同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到各项目法人或项目实施单位。定期对协作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向北京市通报检查情况。
8 保障措施
8.1健全领导机制
成立对口协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对口协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日常协调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指导部门间开展“一对一”结对协作,督导工作进展。各成员单位每季度向市对口协作办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8.2 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对口协作政策研究和北京市的沟通联络,互通信息。加快研究出台“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等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投资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产业基金扶持、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优化政务、商务环境,推进协作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8.3营造宣传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积极争取双方互宣,广泛互宣双方对口协作的进展情况、投资机会、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政策体系、涌现的先进典型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对口协作的途径和方式,努力营造深厚的情感氛围、工作氛围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