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丹江口市国土空间规划 “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011433020/2022-1218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21年09月09日 10:56:54
发布机构
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丹政办函〔2019〕26号


各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丹江口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99


丹江口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促进国土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根据《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十政办函〔20195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市域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产业平台、公共设施等空间要素,形成与主体功能相符合、与承载能力相匹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和对空间性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引领城市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安全优先、底线管控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治理导向相结合,坚持市域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先布局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的国土空间,切实提升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坚持全域统筹、用途管制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保护、开发和整治,促进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三)坚持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原则。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约束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确保人均城乡用地和万元生产总值地耗稳步下降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引导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确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

(五)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用的原则。在全面摸清现有规划与实际建设相冲突及难以实施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规划编制范围及期限

(一)市域范围丹江口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约3121平方公里。

(二)重点开发规划区域东北至丹江口大桥,西北至凉水河镇,西南至高铁新城(土关垭镇),东南至丹江口市界。

(三)规划期限2019—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2025年,中期规划2030年,远期规划2035年。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统一规划编制基准。将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编制的现状基础数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分类。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规划空间定位基础,按照国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图件制作标准建设规划数据库和制作规划图件等。

(二)评估规划实施成效。开展现行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规划实施效果评估,从指标执行、用途管制、三规差异冲突、实施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口、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性、规划编制方法、规划体系等方面,全面总结本轮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提供治理方案。

(三)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基于规划实施评估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开展系列专题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红线划定、耕地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镇村体系、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相关专题研究。

(四)确定全域空间格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提出宏观开发开放格局、城乡空间结构和区域协调格局、重大产业发展格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格局、乡村振兴格局、重大空间布局等,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确定全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综合防灾减灾避灾设施布局;科学有序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城镇密集地区协调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等方面要求,确定全域城镇(镇村)体系,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城乡国土空间格局;明确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形态和用地构成,优化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区总体空间结构和布局,明确居住、商业、工业、物流等功能片区总体布局。

(五)明确规划管控要求。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修复要求,明确约束性指标内容;实施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明确国土空间分区管制目标和管制规则,提出分区、分级、分类的管制要求和具体措施;统筹市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廊道管控要求,明确重要交通枢纽地区选址预控和轨道交通走向;结合国土空间发展目标,从城市空间、公共中心、历史保护、城乡风貌等方面细化规划管控要求;建立全覆盖、均等化公共中心网络,明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及原则,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对城乡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传承、河流水系和绿地系统建设等提出原则性要求;统筹地上、地下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安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明确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原则和要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内战略留白空间,应对未来发展需求,重点用于重大功能项目建设。

(六)优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规划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体制机制创新方案、配套政策体系、规划实施重大行动计划。优化规划实施的具体路径、手段和政策工具,从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完善规划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制度建设,促进规划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

(七)建立国土空间“一张图”信息平台以地理信息为基础,搭建国土空间一张图信息平台,将上述规划内容的矢量数据以统一格式、坐标体系录入信息平台。结合市直各部门工作权,设计子系统操作接口。远期可将各地块的历史档案、权属情况、地形变化情况输入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建设审批、管理、监管流程数字化。

、工作步骤

(一)20199月上旬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启动项目涉及的政府采购工作。

(二)20199月中旬至9月底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201910召开国土空间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启动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调研工作,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赴各镇(办、处、区)、市直有关部门及中央、省属驻丹企业走访、座谈、收集资料。

(四)201911月至20202编制完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初步方案,并启动征求意见工作。

(五)20203按程序报请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省自然资源厅审查、审批规划方案。

(六)20204邀请省自然资源厅领导主持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规划方案进行评

(七)20205公示规划方案,并征求公众意见。

(八)20206按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方案。

(九)20207规划方案后报请省政府批准,将规划成果录入国土空间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丹江口经济开发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扶贫办、市行政审批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国网丹江口市供电公司等市直单位及各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管理处、管理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丹江口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推进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各类工作会议、协调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发布规划编制工作信息等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主动履职尽责,细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区域协同。各镇(办、处、区)、市直有关部门要以此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建立市镇两级规划协同编制机制,推进空间规划与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提升多规合一战略内容与刚性管控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部门合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信息沟通、数据交换、材料共享,为规划编制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信息支撑。

(四)强化公众参与。建立健全多方协商机制,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度,倡导公众积极参与,为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加大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意义、编制要求等内容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规划认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规划编制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规划获批后要及时公开发布,推进形成共谋、共用、共享的规划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