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局2023年上半年总结及2023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索引号
011433020/2023-64885
主题分类
旅游;文化;文物;体育
发文日期
2023年07月07日 11:51:40
发布机构
丹江口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号

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市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要求,主动靠前,积极作为,文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双过半”工作目标。“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同比增长28.43%实现旅游综合收3.44亿元,同比增40.98%1-6月,全市预计接待游客536.5万人次,同比增长5.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38亿元,同比增长6.49%(不含武当山)。

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1.品牌创建提质加速坚持品牌示范带动,建设文旅特色品牌矩阵。品牌创建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审。丹江口市大明峰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修改完善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报告,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5A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提速。丹江口珍珠岩旅游区初步建成3A级景区,均州红甘苹橘海正在编制创建国4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报告乡村品牌逐步擦亮。官山镇、杏花村申报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争创国家级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

2.文旅产业难中求进。坚持专班推动、项目拉动,构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水平、再迈新台阶。实施“引客入丹”。市政府出台了《丹江口市“引客入丹”旅游奖励暂行办法》,设立奖励资金1000万元,文旅市场强势复苏。1-6月,7家旅行社“引客入丹”4624人,申报奖励资金136350元。推进项目建设。水都花月夜、金龙巡江、大坝灯光秀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成为新的引爆点。加快沧浪之光观光高塔、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龙山宾馆五星级酒店、沧浪欢乐谷等项目建设,支持汉江集团建设南水北调水文化公园,武当大明峰建设大型无动力乐园,构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盘活文旅经济公共田径场和滨江之星等在库项2个,申报芳华综合体3200)和龙山烟雨旅游公路(3000元)项目2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5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专项债2000万元,丹江口长江文化公园纳入中央投资计划,城市工程补短板项目初步通过评审。我市规上文旅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2.57亿元,同比增长25%,十堰市县(区)排名第二。

3.文旅活动出圈出彩坚持周末经济、假日经济齐上阵,夜游经济、赛事经济共发力,聚集人气,刺激消费,拉动文旅经济。举办大型文旅活动先后举办“三花节”、千人太极、舞龙舞狮展演、音乐篝火晚会、管弦音乐会、烧烤啤酒节、电竞音乐节、“5.19中国旅游日”等“夜游汉江、浪漫之旅”系列文旅活19个。“五一”期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民俗巡演活动5场、专场演7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文化活动1“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四季村晚”“公益放映”“全民阅读”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惠及群众场次达1171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举办了“星耀巴黎•追梦奥运”全国轮滑系列赛事(丹江口站)暨丹江口市2023年“南水北调”杯轮转冰校园轮滑公开赛、篮球嘉年华、村BA等赛事15,累计参与人数30000

4.城市影响逐步扩大。坚持线上与线下双向发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促互进,推动“南水润北方 寻源丹江口”主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活动推介。先后在北京、武汉、西安、襄阳等地开展“春满水都 与花共舞”“夜游汉江 浪漫之旅”“南水润北方 寻源丹江口”“周末游丹江口”等专场推介活动5场。加强多元融合。依托《正大综艺》《爱上湖北的N个理由》等主媒,推出“云游丹江口”“5.19中国旅游日”等系列专栏。策划电竞音乐节、樱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推出“早安,丹江口”“听闻远方有你(丹江口版)”“可能(丹江口版)”等短视频,宣传量达30万人次。加强线路策划。精心设计推出“环库露营·自在水都”“夏日清凉·乐游水都”“康养度假·休闲水都”等6条精品线路,丹江口水库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长江安澜见证之旅。加强区域协作。加强与中青旅、扬歌国际等文旅企业营销合作,丹江口大坝景区设立西安办事处,武当大明峰景区与成都、西安等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太极峡景区对接淅川旅游市场,拓展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

5.公共服务保障有力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满意为标准,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提效能。文化服务便捷惠民。加强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杏花村、玉皇顶村争取“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奖补资金20元。市图书馆已完成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专家实地评估。精品创作初显成效。人民艺术剧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剧院(老党校)全新亮相,集演出、排练、教培、生活于一体,实现剧院的全新升级。成为十堰市国有院团的一面旗帜。地方特色戏曲《均州赤子》、舞蹈《沧浪》分别荣获十堰市第五届地方戏曲调演活动剧目优秀奖和舞蹈一等奖。创编大型古装剧目“武当神”《沧浪歌》。编排了“文物活化”系列情景剧《蔡候青铜剑·青铜卮·楚舞》。花船表演、古戏台展演实现常态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建10支舞龙队4舞狮队,举办舞龙舞狮展演大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培232000余人次。应急广播运行稳定。广电管理上新台阶。投入资金8.48万元购置80个“村村响”音柱等设备,保障应急广播正常运行。

6.传承保护扎实有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推进文保项目建设。完成了年度文保安防工程立项申报;饶氏三庄园消防工程和浪河老街消防工程通过验收。饶氏庄园三庄园安防工程、饶氏一号、二号庄园修缮工程、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消防工程加快推进;博物馆安消防改造升级正式启动加强文物监管。做好文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完成碑刻、古墓等文物调查考古工作。定期开展文物检查和文物建筑病虫害防治及时发布提醒函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我市公布“秦香莲传说”、“堪舆术”等第九批县级非遗项目4设立了武当道医非遗传承中心。启动第二批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推荐工作。

7.群体工作成效显著。坚持聚焦全民健身和赛事经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全市体育场地达95个以上,体育场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2平方米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市、镇村三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赛事活动成绩丰硕。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我市斩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荣获“全国武术之乡集体二等奖”称号。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我市获得金牌10,银牌2枚,打破记录2十堰市第七届运动会职工组游泳比赛社会组跆拳道比赛社会组轮滑比赛青少年体育田径项目比赛青少年体育类排球项目青少年体育篮球项目青少年体育足球项目9项比赛中,我市共获得金牌54枚,银牌39枚,铜牌34枚。体教融合走深走实。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全域普及校园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重点推进田径、游泳、皮划艇、体操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武当武术等传统项目。全市中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基本技能,体教融合已实现全覆盖,各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体育彩票销售火热。1-6月,我市体育彩票销售额约3400万元。

8.文旅市场健康发展。坚持培育、监管两手抓,推动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与各文旅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印发了专项行动方案2个,开展各类安全检查80余次(其中旅游专委会组织联合检12次),出动检查人131人次,检查行业单157家次,发现安全生产隐患33,当场整改16条,限期整改17条。目前已全部销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开展优化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等“贴心城市”创建工作规范办事程序,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办理行政许可事4件。开展双随检查5“互联网+监管”覆盖率达58%提供咨询服务30余次,办理各类投诉45起。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做实行业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和“扫黄打非”工作,市场监管和日常检查180人次,办理扫黄打非案17

存在的问题

1.全域旅游规划相对滞后。我市旅游总体规划于2003年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城乡功能定位、人文自然资源变化不相适应,急需修改完善。旅游产业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政策指导性还不够强。

2.旅游品质有待提升。旅游标准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短缺,游客集散中心未建立,宾馆酒店及民宿档次低、规模小。“夜”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景区以传统型观光旅游为主,体验型、参与型、康养型等新业态缺乏。

3.城市形象营销不够。全市独特旅游资源吸引力和旅游城市形象营销不匹配。文旅宣传推介覆盖面不足,“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等主题旅游品牌缺乏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的推广方式尤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较单一,营销宣传创意缺乏。

2023下半年重点工作

1.抓规划强引领。围绕“一江两山”战略,进一步修改完善《丹江口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规划》加快构建文旅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抓品牌强形象。全力开展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5A级景区争创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橘旅融合4A级景区、共同缔造村3A级景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等示范创建工作。培育文旅新业态,官山镇、盐池河镇建设环武当山道家康养基地。支持云隐山房、琴人谷等提档升级,打造“武当西神道道家康养民宿带”品牌。

2.抓活动强人气。紧盯国际、国家品牌赛事,发挥“水”“路”等优势,围绕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夜游经济、赛事经济,服务好金龙巡江、水都花月夜、点亮大坝等“夜游汉江”系列文旅体活动,做好春节等重要节庆活动文化展演,举办坝下水域游泳、龙舟、环库自行车、半程马拉松(长走大会)等赛事活动。

3.抓产业强发展。紧扣项目建设“牛鼻子”,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沧浪之光、沧浪欢乐谷、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龙山宾馆五星级酒店、游泳馆主体工程等项目建设。创意策划包装一批爆款旅游项目,推进中国三线军工、武当宿集项目建设。支持汉江集团建设南水北调水文化公园,武当大明峰建设大型无动力乐园等。做热吕家河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旅游。以太极峡、玉皇顶为主体,打造研学游基地。加快珍珠岩旅游区与丁家营云上中岭环线旅游建设,推进吕家河、饶氏庄园等红色旅游及3541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展,力推习家店镇“早春三花”、三官殿街道“风之谷”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建设

4.抓营销强影响。围绕“南水润北方,寻源丹江口”主题,强化展会活动宣传加强自媒体、新媒体宣传。深入实施“引客入丹”工程,开展客源地市场营销,加强区域协作,推动两省三地四县协同举办旅游活动,连线成片,做热做大做强区域人气不断提升丹江口的关注度和吸引力。精心策划,打造探寻沧浪海、寻源丹江口、三线大建设火热岁月、寻游中国最美山水公路、道家养身精品等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汉江集团文旅公司、武当大明峰等企业成都、郑州、武汉等地设立办事处,开通北京旅游专列,拓展客源地市场

5.抓服务强供给。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文化馆和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高标准推进镇村综合文化配套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发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策划实施《梦回均州》实景演艺活动,打造地方特色活动品牌。讲好水都故事出版《丹江口市文化和旅游丛书》,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筹备《沧浪之水》等剧目参加湖北省第五届艺术节,打造丹江口文化名片。推动本土剧目沧浪歌》全市展演工作。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红色轻骑兵”“四季村晚”“戏曲进校园”“公益放映”“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强化广电网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村村响”电改工程,确保安全播出

6.抓保护强水平。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及安全防护工程建设,保障文物本体安全。完成饶氏三庄园安防工程的整体验收,启动饶氏一号、二号庄园修缮工程、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消防工程。完成博物馆安消防改造升级工程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开展市博物馆二楼陈列布展提档升级工作,打造研学基地。深入挖掘我市非遗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线上展演等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活态传承。

7.抓群体强实力。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赛事基地建设,打造赛事之都。全力推进官山镇“武当道家”小镇建设,支持六里坪镇蒿口村建设武当武术村。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加大后备人才培养,打造青少年体育工作样板。积极备战全国武术之乡、十堰市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等活动,为我市增光添彩。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8.抓监管强底线。抗牢安全生产责任,开展防溺水、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燃气安全、重大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检查,做实“安全生产月”活动,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持续优化文旅行业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文旅市场常态化网络监测。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市场秩序执法检查,完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提升文旅服务质量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做好文化和旅游领域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工作。

                    丹江口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