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老兵 永葆初心--记我市91岁退伍军人张文魁

日期: 2019-08-20 11:15:00
高飞 李文君 张朝锋
来源: 水都网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我的阵地。

--张文魁 语

  

这是一位抗战就投身革命的人,这是一位十九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七十三年党龄的人,这是一位参加过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战役、西南战役、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等战役的革命老兵;这是一位荣获国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的革命老兵;这是一位因公致残后主动要求辞去领导职务,而坚持在平凡岗位上继续工作的革命老兵……一位事事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不息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张文魁。

  

  

  

  

  

青年时期张文魁

  

  

  

这是一位百战老兵,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革命岁月的洗礼。

这位英雄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他就是今年91岁的老人张文魁,一位在丹江口生活了60年的退役军人。

去年,社区组织填写退役军人信息登记表,在“是否荣获军功”一栏中,只有一个字:“无”。

这张表是张文魁儿子代填的,他不知道父亲有什么军功,几十年来,从没听父亲提到过。

然而,所有人不知道的是,张文魁17岁参加革命;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郑州战役、开封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战役、西南战役、贵州剿匪战役、云南剿匪战役、四川剿匪战役等大小战役百余场之多;23岁,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仁川战役等多场战斗……身经百战,功勋卓著。

  

  

  

图为张文魁荣获的军功章、纪念章

  

  

如今,他91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退休了,心不能退休。每一个岗位,都是我的革命阵地。”

  

(一)

  

张文魁1928年生于山西省长治市韩店镇南仙泉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村里大约有一百多户人家,这个位于太行山区的村子,周围全是山峰和石头,土地很少。

张文魁虽然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但在他出生之前哥哥姐姐全都夭折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青年时期张文魁

  

他出生不到三天,母亲亡故,与父亲相依为命。日本鬼子侵占山西后,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打折胳膊致残。

“我要上战场,杀敌报国!”看到乡亲们和自己的亲人遭受日本鬼子惨害,年轻的张文魁心中暗下决心。

1945年6月,17岁的张文魁扛起武器,参加了革命。因工作积极、勇敢,表现突出,被任命为抗日民兵队队长。

两年间,张文魁带领着乡亲们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青年时期张文魁

  

回忆战争岁月,张文魁说:“打长治时, 我是民兵队长,带着二十多个民兵,背着枪负责押送担架、保护担架队和伤病员的安全。我们每天在战火中穿梭,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长治战役还没有结束,五台山战斗又打响了,我负责的担架队又被从长治战场上调到支援打五台山的前线。一切听从党组织的安排,哪里的战场需要我,我就带着民兵队、担架队到哪里去。”

“打长治时,仗还没开始,就准备了好多好多的棺材,摆在那里。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死的概念,就是想着打胜仗,想着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想着战争早日结束,根本没有考虑生死。”

1947年3月7日,在火线上,张文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文魁说,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自己热血沸腾,就在心里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就是党的人,就要为党献出自己的一切。

1947年9月,国共双方内战已全面爆发,到处都是战火。报名参军上战场,是每一个革命青年的光荣选择。张文魁是党员,又是抗日的民兵队长,还是支前模范,就踊跃报名了。

“那次,与我一起去开会的我们同一个村子就有7个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了。”

“你是独子,父亲残疾,家里需要人照顾,就不用参军了,在村里带领民兵一样是干革命。”接兵时,部队领导找到他,做工作让他留下来。

“村里这次随我一起参军的6名同志都是我做工作参军的,现在让他们去了我留下怎么行?我们要一起参军干革命。” 张文魁说。

父亲听说后,只说了一句话:“娃,你要去当兵,我也不反对,要当你就得当个好兵,别开小差当逃兵跑回来给我丢人。”

就这样,张文魁投入到了解放战争的大军中,成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的一员。

  

(二)

  

  

  

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队,当时的纵队司令员是秦基伟。

1948年2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九纵队在司令员秦基伟的率领下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攻占了八百里伏牛山,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秋风扫落叶一般,一鼓作气,连克15座县城。

接着,更是势如破竹,风扫残云,攻洛阳,战南阳,克郑州,开辟中原战场,不仅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而且还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青年时期张文魁

  

1948年8月,攻打郑州的战役打响。

郑州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决战淮海战役的序幕。当时,张文魁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27旅,是攻打郑州围歼战的主力部队,仗打得很激烈,双方伤亡都很大。

1948年10月22 日,中原战略重镇郑州解放,张文魁所在旅还活捉了一千多个俘虏,张文魁被部队首长安排押送这批俘虏去伏牛山革命根据地。

1948年10月,攻克河南开封后,就打淮海战役。打淮海战役的时候,张文魁在45师军部警卫团,做后勤和首长安全警卫工作。

那时,张文魁所在部队有炮兵没有大炮,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大炮,再立即投入战场,投入战斗,有很多缴获来的大炮无法使用,需要修理。

1948年12月,张文魁被部队首长选派到刚解放的郑州学习修理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大炮。炮修好后,就接收了这批大炮,当上了正式的炮兵。从此,张文魁一直与炮打交道,一直到1958年转业。

在当时能做一名炮兵,是一件光荣的事。

1949年2月,九纵整编成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秦基伟任军长。军队整编后就挺进到了长江边上,做好渡江战役准备。到长江北岸后,就一边找船、造船,一边加紧训练,做好渡江的一切准备,随时等候下达作战命令,打过长江去,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

张文魁说:“4月6日早上6点,渡江战役打响,我在炮营,主要朝江面上打烟幕弹,掩护部队渡江。炮兵万炮齐发,百万雄师犹如汹涌的怒涛以势不可挡之势,直扑长江南岸,那场面十分壮观,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时的炮兵十分辛苦。汽车很少,马匹也不多,公路少之又少,笨重的大炮等辎重主要靠人拉肩抬,艰辛程度,难以想象,经常是浑身上下一身灰,一身泥,没有干净衣裳,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我们部队是在江西九江对岸渡江,六点开始,七点就过江了。打过长江就是江西。过长江后,乘胜追击敌人一直打到江西上饶。然后,又千里追击,一直打到福建、浙江。”

“由于连续作战,没有得到及时休整,加上部队战士长途奔波水土不服,都病了,非常困难。但他们克服困难,一直打到广州。”

“这时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战友们无不欢欣鼓舞,战斗的激情更加高涨。”

  

  

  

青年时期张文魁

  

  

  

“上级命令我们部队进军广西,打白崇禧。打完广西,1950年又打贵州,发起了解放大西南战役,解放了贵州、云南。云南的国民党部队投诚起义了,我们部队根据命令驻防云南。”

不久,接到命令,继续进军,入川剿匪。

战头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张文魁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荣获了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和证书等至高荣誉。

  

(三)

四川解放不久,就接到命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张文魁所在的部队从重庆乘船到武汉,在大沙河召开了出国赴朝动员大会。

1951年元月,张文魁和战友们一起负责赶着全军的牲口先到了邢台。1951年农历2月赶到了东北鸭绿江边,4月份在丹东举行了入朝誓师大会,张文魁所在的部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15军45师134团,开会的当天晚上我们就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了。

  

  

张文魁老人讲述战斗故事场景

  

刚过鸭绿江,部队就遭受敌机的狂轰滥炸。开始,敌人的轰炸机一来,志愿军部队的汽车就熄灯停下来,但汽车、大炮等被敌机炸坏了很多,损失很大。

有一次,敌人的一发炮弹打过来落到张文魁的附近爆炸,身边一名战友当场牺牲,还炸死了一匹驮辎重的牲口,弹片把张文魁干粮袋里的炒面都炸飞了,胸前的衣服也被弹片划破一个大口子,棉絮都飞了出来,庆幸未受伤。

当时,望着头顶上耀武扬威的美国飞机,张文魁满眼仇恨。

朝鲜战场很艰苦,不用说弹药,就是吃的穿的都极端困难。三年多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喝过开水,走到哪里,见到路边有水,哪怕是一个泥坑,就赶紧把水壶灌满。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药品,是扁豆大的药片,每人一小包,每灌满一壶水,就放一粒小药片到壶里去。

张文魁入朝第一仗是第五次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在追击敌人时,敌人是机械化部队,张文魁所在部队只能靠两条腿跑。为防止敌机轰炸,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走,夜里看不见路,一个夜晚有时只能走十几里路。

  

  

  

图为张文魁荣获的军功章、纪念章

  

因为路不好走,都是用骡子来驮大炮和弹药,有时牲口不小心就从悬崖上掉下摔死了。到了白天,张文魁和战友们就在山沟里、树林里砍一些树枝搭在炮上隐蔽,下边睡人。或挖一个坑,铺上一些树枝树叶,人就睡在坑里,被子也没有。

太阳一落山,张文魁和战友们就开始行动,继续追击敌人。到天亮时,又得躲在树林里隐蔽起来睡觉。就这样,夜行昼宿,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一直把敌人从北向南追到汉江边,打到南朝鲜。

在上甘岭战役,张文魁和黄继光、邱少云是一个军。邱少云是十五军29师87团,张文魁和黄继光是45师,师长崔建功。45师三个团,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都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团,都是经受了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战役的上甘岭战役洗礼的团。

  

  

  

图为张文魁荣获的军功章、纪念章

  

  

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文魁是一排副排长。炮兵连专门有一门大炮打坑道口外面的敌人,防止敌人破坏坑道口。白天,根据团部命令,每隔五分钟打一发炮弹,专门对付破坏阵地坑道口外的敌人。

到了晚上,张文魁和炮兵连的四十多名战友就负责给坑道里的步兵送子弹、手榴弹、水和食品。道路上敌人用机枪封锁,到处都是牺牲的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天黑看不清路,就踏着尸体往前跑。

有一次,一个炊事员送饭到坑道里,恰好美国鬼子的一发炮弹飞来,把坑道炸坏了,饭也炸没了,炊事员也牺牲了。

上甘岭战役,部队伤亡很大,夺去了很多鲜活而宝贵的生命,夺去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当时,同村的杜启富和张文魁一起参的军,一起经历了很多战役,又一起到了朝鲜。

  

  

  

图为张文魁荣获的军功章、纪念章

  

那天在战场上,杜启富受重伤后,被抬下阵地,恰好经过张文魁所在的炮兵阵地,看到张文魁,他用力地喊着张文魁的名字,但当时正在激烈的战斗中,张文魁只是说了一句:“安心养伤,战斗结束后去看你。”

谁知道,这竟成了永诀。

朝鲜战争结束回国后,一次,张文魁回到家乡,到杜启富家里看到写着他名字牌位时,才知道杜启富在抢救时就牺牲了。

上甘岭战役后,张文魁随部队又去了仁川,防备美国鬼子再次从那里登陆。

1953年,张文魁被部队选派回国,到军校深造,学习现代战争技术。回国后,张文魁一直牵挂朝鲜战事,主动请求回到朝鲜战场上,回到部队去。回到朝鲜战场后,张文魁被留在师部,直到1954年5月回国。

  

  

(四)

  

1958年5月,张文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转业后,张文魁时时提醒自己,虽然脱下了军装,但还是一个兵,一名永远的军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张文魁到过工厂、农场,做过工人、农民,但无论在哪儿,张文魁都要求自己:我是一名党员,我是一名战士,哪儿都是阵地。

1958年,张文魁听说国家大型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设十分需要人手,他不顾刚有身孕的妻子反对,主动报名选择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设。

1959年9月,张文魁带着妻子岳桂英和八个月大的大女儿,如愿以偿的来到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工地。

  

  

张文魁(右)和妻子岳桂英(左)合影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周年,百废待兴,条件十分有限,工程建设者们居住的油毛毡棚子,喝的泥巴水。

岳桂英说,当时住的油毛毡棚子周围别说见不到一棵树,连草也没有,天热得人透不过气。棚子顶大窟窿小洞,外头下大雨,屋里跟外头一样,到处漏雨。天气再热,也不让烧开水,因为怕失火,引起火灾。

“孩子小,抵抗力差,没开水喝,常生病。” 岳桂英说,“两千多人在一起吃大食堂,排队打饭,每次打点汤都舍不得喝,得留着给孩子。”

生活艰苦,但他俩拖着孩子,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投身到工程建设中,坚守自己的阵地。

1960年,张文魁任丹江口工程局团部保卫股长,兼右岸工区武装干事。1965年调入工程局四清工作队,不久调入管理局武装部工作。

1966年7月,张文魁在消防队做基层调研时,突发火灾,他主动要求与消防员一起出警,和同志们乘消防车(当时的消防车驾驶室很小,消防员出警都是站在车厢周围踏板上,手抓扶手)出警时,发生意外,不幸严重摔伤,大脑受到撞击,七窍出血,生命垂危。

岳桂英说:“当时,医院一天连下三次病危通知,单位把棺材都给准备好了。也是老头子命大,侥幸活了过来。”

此次受伤,张文魁大脑受损,听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大不如从前,听力下降得特别严重,几乎失聪。

出院后,康复了一段时间,张文魁请求组织安排上班,组织上找张文魁谈话,让他在家休养或安排担任武装部的领导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张文魁觉得不宜担任领导工作,又不想修养,就请求组织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图为张文魁老人的退休证

  

  

1966年底,领导安排让张文魁负责管理工程局大礼堂,直至1983年9月光荣离休。虽然这个岗位很普通,工作很繁琐,但张文魁把它看得很重要。

张文魁说:“我是一名老兵,无论在哪里,我一定要坚守好阵地。”

“感谢党培养了我,给了我锻炼成长的机会,也给了我幸福的人生。我要时刻不忘党的关心和恩情,更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党培养的革命战士和老兵。”

  

后记

  

  

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全市干群学习战斗英雄张富清事迹,蔚然成风。

“张富清做为战斗英雄,他深埋功名,淡泊名利,甘守清苦,事迹真是感人!”2019年春天,在一次与老朋友的聊天中,市文联党支部副书记高飞感慨地说。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我的老岳父张文魁也是这样的人。” 李令君说道。

这一信息引起了高飞的重视。

随后,高飞随李令君来到张文魁家中。

张文魁在1966年春天的一次抢险救火中,光荣负伤,导致右耳失聪,左耳听力受损,交谈异常困难。

经过三个多月的交流,张文魁英雄战斗历程逐渐清晰。

张文魁于1945年6月,17岁的张文魁为了保家卫国,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战争;

1947年3月,刚满19岁的张文魁在革命的烽火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9月,离开家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郑州战役、开封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战役、西南战役、贵州剿匪战役、云南剿匪战役、四川剿匪战役等大小战役百余场之多,身经百战;

1951年,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仁川战役等多场战斗;

1958年5月,服从党和国家的号召,从部队转业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并与1959年7月,来到当时交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十分艰苦的鄂西北山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直至退休。

在张文魁所在的社区退役军人信息登表上,高飞在“是否荣获军功”一栏中看到“无”。

这个“无”字格外刺眼。

参加了那么多次激烈战斗,跨过鸭绿江、上过上甘岭,怎么会无军功?

7月的一天,高飞再次来到张文魁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后,张文魁颤抖着双手,从旧柜子里翻出了牛皮纸袋,纸袋里一个布包裹,打开布包后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质解放奖章和证书等,让人惊叹!

“这块布是从美军降落伞,战友们一人剪了一块当做纪念,我就用它包裹这个了。”张文魁慢慢地说道。

“我们一起生活了40多年,都不知道他还有这个,以为他没有军功,所以上次登记时就填了个‘无’。” 李令君解释道。

看到这些,高飞深感震撼,激动地说:“实在没想到,我们丹江口市还隐藏着一位‘张富清’式的大英雄,还隐藏着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在工作中,无论什么岗位,张文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从未居功自傲,他像张富清一样,把军功深藏不宣,无人知晓,甚至单位的同事、家中的子女他也没讲。

即使离休后,他享受什么待遇儿女们也不清楚。他说:“每一个人的路都要靠自己去走,不能搭顺风车,不能搞特殊,一切靠个人奋斗,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不要患得患失,要把心思用到工作上,不要去争名争利争待遇。”

2019年7月25日,在向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报其事迹材料时,还没有发现一件关于张文魁同志的军功章或证书,还不知道他几十年来一直保存在身边的军功奖章和证书及享受的处级待遇证书。

2019年8月1日,在采访中,得知张文魁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表由所在社区负责登记后,笔者在大坝社区查阅了张文魁同志2018年11月28日填写的《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表》,在《立功受奖情况》一栏中,竟只有一个字:“无”。由此可见,张文魁同志淡泊名利、无私无欲的襟怀和一位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品格。这张表是张文魁的小儿子张胜刚代填的。张胜刚说,他不知道对父亲有什么军功、荣誉和证书,几十年来,从没听父亲提到过。

在谈及此事时,张文魁说:“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过去工作的肯定,留作自己人生历程的见证、记忆,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每当想着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些经历过的不平凡的岁月,想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想到了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仿佛又和战友们站在了一起。这些奖章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己有什么权力和资格去炫耀呢?”

在谈起这些时,91岁的老人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如今,已经60年过去了,张文魁像一棵扎根泥土的树,经受着暴风雨的洗礼,这名百战老兵,用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谱写了一曲人生壮歌。

责任编辑: 丹江口_管理员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